• 75阅读
  • 0回复

对冀南区推广植棉的几点意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7-16
第4版()
专栏:

对冀南区推广植棉的几点意见
史林琪
冀南今年完成种棉四百七十多万亩,占原任务百分之九十,比去年多种一百七十二万亩,基本上完成任务。
抗战以前,冀南种棉数量一般达耕地面积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而南宫、威县、夏津、临清等县则达百分之五十到七十,每亩约产净棉三十斤。去年全区种棉面积仅达耕地百分之九点七,每亩产净棉二十斤,比战前减产三分之一。今年大量推广的结果全区亦只占耕地百分之十五强,虽比去年多百分之五点三,但较战前仍少百分之十,今年最多的县亦只占耕地百分之四十,如夏津一县,亦未达战前水平。
此次种棉超过任务者,均非产棉区,布置任务不大,均在耕地面积百分之二十以下者,如元朝、临漳、阜东、巨鹿、宁南、鸡泽、企之、广平、大名、魏县、邯郸市、南和、衡水、景县、武邑等,而产棉区如南宫、威县、临清、永智、夏津、恩县、冀县等,虽超过耕地面积百分之二十,但未完成规定任务,且均未超过百分之四十。形成这种情形的原因,除因领导、干部、党员、与群众有不同的努力外,在计划本身方面尚有若干缺陷:第一,对去年种麦多,秋地少,种棉地相对减少这一情况估计不足。第二,对土改后土地更加分散,劳、畜力缺乏,亦影响大量种棉这一情况亦估计不足,因而布置任务多了些,如夏津布置种棉占耕地百分之四十九,只完成百分之四十(比去年多种百分之九);同时,又有些县虽非产棉区,但还有条件种棉,布置任务少了些,如元朝布置百分之二,却完成百分之七。
这种情况说明,在制订农业生产计划时,除了首先必须根据国家需要外,其计划本身还应注意:
第一,必须要有周密的调查与科学的研究,对各地不同的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群众长年的生产习惯以及目前的生产条件等(如劳畜力,肥料,种籽,粮食等),都应有一个较详细的了解,才能使计划切合实际,有些县根据群众过去习惯,虽非产棉区,但今年却比往年大大增加,这就是因其地质、气候等有适宜植棉的条件,群众可以在我们教育说服下,改变长年习惯适当推广;有些地方过去虽有习惯大量种棉,其自然条件也适宜,但因今天尚有某些困难(主要是存粮不多或没有,所分到的小块土地都是首先计划种粮食,以及肥料、种籽、劳力不足等),不能全部解决,亦影响马上大量推广;这些情况若不估计在内,盲目的去布置计划,必会使计划布置失当,计划完成必受影响。
第二,农业生产计划必须是较长期的,至少是二年或三年的,这样才能适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去布置不同作物的种植面积,就如麦地与棉地,若有二年或三年的计划,就可以分配适当的比例,而不致一年抓一把,互相影响。
其次在执行计划方面,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否则会影响计划的实现:
第一,有些地方对推广植棉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认识不足。现在城市与乡村由隔离到沟通,农业生产不仅为了乡村,还要为了城市,不仅为了农业,还要为了工业,因此推广植棉就不只是一般的任务,而是使农业生产有计划的脱离自足自给的小生产范围,走上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干部采取“种点试试”,“尽量多种吧!”或是“农民自己会生产,不用领导”等消极态度,正是由于对这个重大的政治任务认识不足所致,有些地方由于在布置工作时即结合了学习文件,认识了今天的新形势与为什么要领导农民生产,思想提高一步,因而任务完成也较好。
这是在党员干部以及领导思想上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
第二,有些地方对执行国家计划必须与群众的经济利益结合认识不足,因而产生强迫命令的偏向。完成任务中许多党员干部带头起模范影响群众多种是好的,但是有些党员干部,在被迫之下,自己不得不多种,再去勉强群众多种,甚至有“派种”、“登记亩数”,强迫群众改种棉花,以完成数字,因此产生空耧,假报数字,或改多种为少种等现象,这样有些地方就不能完成任务,有些地方虽完成任务但群众不满、怀疑、消极,这都会影响生产。不了解国家计划本身就是与农民自身经济利益结合的,脱离群众自己的经济利益,国家计划即无法真正实现,有些地方工作深入,具体算帐,以过去种棉得到典型户宣传,提出“要发家种棉花”,群众认识到“种棉不光公家有利,咱也利大!”因而改少种为多种,完成并超过了任务。
国家计划与群众经济利益的结合还不止此,完成播种尚只是任务的开始。群众对推广植棉思想顾虑还很多,如:“种棉多了粮贵,没吃的”,“没烧的”,“公家将来低价收买”等,尤其因群众对过去政府提倡纺织种烟叶现在无销路,故对推广植棉亦怀疑,因此对群众进行深入教育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今后政府的实际保证。主要是组织供销合作社,使棉花有广大销路,价格公道合理,农民能换回必需工业品,国家贸易真正使城乡互利,各地产品交流,正如威县东安仁村群众说:“只叫棉花贵些,比种粮食强,外边炭和粮食能来,明年不用号召,看谁不种棉花?”这样,使群众有利可图,就能取信于群众,不仅对今后继续推广植棉有了保证,而且能使群众自觉自愿的克服自给自足的保守思想,跳出小生产范围,为适应城市与工业而生产,使农业生产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反之,若失信于群众,则不仅对今后推广植棉受影响,对其他国家计划的实现也将受影响。
第三、必须估计到群众现在生产力与购买力均低,困难很多,如种籽、肥料、劳力、畜力等均不足,均须予以解决。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一方面公家应有一定的扶助,如发放大批贷款,贷肥,及各地生产推进社收购调剂种籽等,一方面又必须依靠群众自己力量,如发动相互自由借贷,劳力互助,互助使用工具等,单纯依靠公家解决或单纯靠群众自己公家不扶助一把,在目前情况下都不能全部解决问题,二者必须互相结合。
第四,在播种后收获前这一阶段的工作仍是很繁重的,决不可以为完成了播种就可松一口气,歇一歇了,还必须抓紧锄苗、浇苗、除虫、上肥以及以后打杈等各个阶段的工作。因为棉花特别费工,今后注意技术指导,与劳力互助是增产的必要工作,否则产量减低,也会使群众失去信心,影响今后推广。
以上仅就冀南种棉情况提出一些问题,供参考研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