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同群众共甘苦,才能带领群众前进——吉林省安图县革委会密切联系群众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9-10-10
第3版()
专栏:

同群众共甘苦,才能带领群众前进
——吉林省安图县革委会密切联系群众的故事
一个革命化的、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班子,不仅要身在群众之中,而且要心和群众贴在一起,同群众共甘苦,才能带领广大群众,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吉林省安图县革命委员会,就是朝着这个方向阔步前进的一个领导班子。
搬回山区和群众共甘苦
安图县位于长白山半坡。从长白山下来,有一条长沟。这条长沟,以荒沟岭为界,沟里是山区,人口、面积在全县都占大多数,搞好山区的建设,对于全县建设有重大意义。解放后,安图县第一个红色政权,就是在山区的松江镇诞生的。可是,旧县委内的一些人却怕这里艰苦,嫌山沟“落后”,丢下山区群众,把县的领导机关搬到了二百五十多里以外的铁路沿线——明月镇。他们在那里修楼房,铺马路,对山区群众很少过问,旧县委的当权派也很少到过荒沟岭。荒沟岭变成了“隔心岭”。
去年三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了。新生的革命政权不是绕开群众走,躲着困难行,而是那里有群众就到那里去。有一次,县革委会主任马瑞亭到松江公社宣传、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一位老贫农说:“革委会跟咱们贫下中农就是亲,若是你们搬回山区来就更好了。”
群众的呼声触动了马瑞亭。他把群众的要求带到县革委会的会议上讨论。有的同志不主张搬,说:“搬不搬家没啥本质区别”。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毛主席的“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的伟大教导,回顾了当地的革命历史,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解放战争中,长白山下松江镇一带山区人民紧密配合人民军队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在保卫松江的战斗中,人民政府的第一任县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胜利以后,安图县人民为革命烈士修了一个纪念碑。至今,纪念碑还矗立在高山上。
回顾革命历史,大家深深感到,搬不搬回山区,是关系到政权的立足点在群众之中还是在群众之外的大问题;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条件。经过充分讨论,革委会决定把领导机关搬回山区去。
县革委会把搬家当作一次学习群众、宣传群众、锻炼干部的大好机会。今年二月二十一日,革委会成员及全体工作人员发扬老红军的传统,打着红旗,背着行李,踏着冰雪,向松江徒步进发。他们满怀革命豪情,走到那里就把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宣传到那里,把革命大批判的战场摆到那里,把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课开到那里。在荒沟岭,他们开了一个现场批判会。对着旧县委望而生畏的荒沟岭,狠批刘少奇的怕苦怕死的活命哲学,狠斗头脑中怕苦的“私”字。激昂的发言,响亮的口号,汇成强大的声浪,震荡着山谷。
经过五天行军,搬家的队伍到达了松江公社。松江公社的贫下中农冒着风雪,跑出十几里来欢迎。他们把精选的稻种和磨得铮亮的镐头,送给革委会成员,希望他们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亲切的关怀,深刻的教育,化成了巨大的力量,鼓舞着革委会的同志们。他们没把松江的艰苦放在眼里,没有宿舍,就把牛棚打扫干净,搭上火炕;没有办公室,就把空房子收拾收拾,搬进去桌凳。这一切还没有就绪,他们就迈开双脚,深入到公社、大队,深入到每一个偏僻的山村,到群众中去了。
倾听群众意见 带领群众前进
这个县革委会的领导成员遵照毛主席关于“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的教导,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把劳动和蹲点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和蹲点密切联系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带领群众前进。
今年春季,上海、长春、延吉等地的知识青年,一批一批地来到安图县安家落户。县革委会和各级革委会都满怀热情地欢迎和妥善安置他们。后来有少数同志看到知识青年越来越多,怕增加负担,产生了顾虑。石门公社北山大队已经接受了一批知识青年,县革委会决定再在这里安置一批。大队革委会有个同志,就提出了一大堆“理由”,拒不接受。他说:“知识青年调皮不好管,来多了会挤了社员的口粮。”可是,贫下中农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法,县革委会领导成员心中却没有底。县革委会副主任、军队代表吴振忠,带着这个问题,亲自到北山大队蹲点,他和大队干部、贫下中农一起劳动,一起学习毛主席最新指示。在大队举办的学习班上,有位老贫农说:“什么知识青年调皮,不彻底落实毛主席最新指示才是最调皮;什么人多了会挤掉我们的口粮,我们的一切都是毛主席给的;落实毛主席最新指示,保证子孙万代不变色,这才是咱们最长远的利益。”吴振忠坚决支持了贫下中农的正确意见,同时又耐心地对这个干部进行了教育帮助,使这个原来不愿接受知识青年的干部,受到很大教育,主动作了检查。第二天一早,就套上牛车把知识青年接到大队,这天晚上还召开了落实毛主席最新指示的誓师大会。这件事也深深教育了县革委会的全体成员。他们深有体会地说:“只有认真倾听群众意见,才能真正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也只有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才能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做到密切联系群众。”
县革委会主任马瑞亭和副主任吴振忠“三下太平”的故事,也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的重要性。万宝公社太平大队,原来斗、批、改搞得比较好,是全县革命大批判的先进单位。但是,今春斗、批、改却出现回生现象:一些干部撂挑子,政策不落实,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又有抬头的趋势,变成了“老大难”单位。马瑞亭和吴振忠两次到这个大队蹲点,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因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老大难”面貌改变不大。
在县里举办的落实“九大”精神学习班上,马瑞亭和吴振忠一起用“九大”精神检查了前两次去太平大队的工作。发现前两次工作中,过多地看到这个大队的“老大难”一面,而没有充分看到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解决“老大难”的积极因素,所以到下面去说得多,听得少,自己动手干得多,发动群众干得少。他俩总结了经验教训,又背起背包第三次下太平大队。这次他俩挨门挨户地访问,一个人一个人地做过细的工作,倾听群众的意见。群众说:“太平大队不‘太平’,就是因为我们放松了阶级斗争和革命大批判。过去我们抓紧革命大批判,走在前面;现在我们放松了革命大批判,落在后面。”群众的指点,使他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他俩就和群众一起,狠抓阶级斗争,开展革命大批判,使广大社员和干部阶级觉悟迅速提高。根据群众提供的第一手材料,内查外调,深挖细找,终于揪出了埋藏在本队的一个罪恶累累的历史反革命分子。就是这个阶级敌人兴风作浪,拉拢腐蚀干部,破坏落实政策,大搞资本主义活动。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太平大队的面貌迅速发生了变化。三家五户学习班又一个接一个地办起来,政策迅速落实,十几垧草荒地很快铲出来。马瑞亭和吴振忠总结并推广了太平大队狠抓阶级斗争,开展革命大批判,变后进为先进的经验,不仅使万宝公社的四个后进大队很快改变了面貌,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老大难”单位工作的开展。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