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万古荒原变成“塞外江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团军垦战士征服盐碱获得水稻大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9-10-26
第2版()
专栏:

万古荒原变成“塞外江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团军垦战士征服盐碱获得水稻大丰收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二十五日电 战斗在新疆南部孔雀河西岸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某团军垦战士,十几年来,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坚持用毛泽东思想统帅生产,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拓荒引水,征服盐碱,把万古荒原变成“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塞外江南”。
解放前,这里是异常干旱、沙丘起伏的碱滩,除了生长一些耐旱、耐碱的红柳以外,连草都不长。当地群众把它叫做“乌瓦”(维吾尔语:兔子窝)。一九五○年,这支曾经参加过保卫延安战斗的英雄部队,按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命令,开到这里从事开荒生产,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战士们平沙丘,砍红柳,垦荒原,修渠道,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新荒地头几年播种的小麦产量很高。可是,随着灌溉,地上泛起大量盐碱,产量骤然下降,甚至有的地方颗粒不收,不能继续耕种,又变成了碱滩。是战胜困难,治服盐碱,还是避开困难,放弃阵地?两条路线在这个问题上经历了激烈的斗争。一些人胡说什么这种碱地是有种无收的“赔钱地”,扬言要扔掉这个“包袱”。广大军垦战士坚决相信,只要依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就能在碱滩上种出好庄稼。他们以百折不回的毅力,“从战争学习战争”,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种稻治碱的办法。开始,这个团的七连的战士,接受了种植水稻的任务。当时团部要求平均亩产一百六十五斤。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七连的军垦战士,树雄心,立壮志,决心攀登盐碱地水稻高产的高峰。党支部组织战士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和为《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一文写的按语。战士们越学夺高产的劲头越大,全连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群众性种稻治碱活动。
党支部委员李昌万,带领一个小组,勇敢地担起管理大田水稻地的任务。四月初,稻田水面还结着薄冰,李昌万就带头下水。他和战士们三人一组,各拉一块木板,在泥水里平整稻田。肩膀拉肿了,脚被冰冷的碱水泡裂了,每走一步都痛得象针扎,但是他们一想起毛主席的教导,便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稻苗长起来以后,李昌万又和战士成天泡在稻田里,不分昼夜地细心观察。这里的盐碱地一到六月暑天大量泛碱,往往出现禾苗大量被碱死的现象。但是李昌万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大量调查,并实地进行多次试验,取得了征服碱害的办法。就这样,他们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在三百三十亩碱地上,第一次创造了平均亩产九百三十六斤的高产纪录。战士们种的小块稻田,有的亩产达到一千三百斤以上。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毛泽东思想空前普及,更加激发了广大军垦战士征服碱滩的斗志。他们纷纷提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彻底改变碱滩面貌。在与碱害作斗争中,全团军垦战士以毛主席关于“一分为二”的观点为武器,迎着困难上,不断革命,不断前进,路子越走越宽。一九六六年春天,原三营三连副连长、共产党员李庆林,带领一个小组,负责管理三百四十亩水稻。稻田下的底肥多,种得及时,秧苗长得很旺。可是到了五月下旬,却出现了大片稻苗枯黄的现象,其中有七十多亩被碱死了。李庆林看到被碱死的秧苗,心里非常难受。有人说,这些地碱太大,保苗不容易,能把别的稻田的苗保住就不错了。但是他想,这些地碱大,不好保苗,不敢碰它,这不符合毛主席的教导。正因为碱大,如果能找出教训,用补种的办法,经过努力也能保住苗,对改造这些碱地不是更有办法了吗?他坚定地对战士们说:“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和盐碱斗,就是要从困难里面找办法。秧苗死了,是坏事,只要能想出办法补救,还可以取得战胜碱害的经验,把坏事变成好事。”他和战士们研究了当时的气候条件和稻田情况,决定对缺苗的稻田进行补苗。他和战士们一起,用砍土镘把缺苗的稻田翻了一遍,又一块一块地补插上秧苗。几天工夫就插好了七十多亩稻田。接着,他们又找出秧苗被碱死的原因。战士们经过多次试验,创造出一种自流灌溉法,保证了禾苗的正常生长,为改造这些碱地取得了经验。这一年,他们种的三百四十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一百多斤,一九六七年和一九六八年,又在三百多亩碱地上,把亩产提高到一千二百多斤。
这个团原是一个粮食不能自给的单位,近几年来,随着水稻连年丰收,粮食总产量大幅度上升,一跃而变为余粮单位。一九六八年粮食总产量比产量最高的一九六五年增加将近一倍。今年又是水稻连续丰收的第五个年头,长势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军垦战士激动地说:“盐碱地获得水稻高产,这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