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政治有人抓,生产有人带,生活有人管——井冈山小通大队对插队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9-11-16
第2版()
专栏:

政治有人抓,生产有人带,生活有人管
——井冈山小通大队对插队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的调查报告
去年八月,上海五十一名中学生,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的伟大号召,来到井冈山拿山公社小通大队插队落户。小通大队的贫下中农在解放军支农人员的帮助下,用毛泽东思想对这些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真正做到了政治有人抓,生产有人带,生活有人管。一年多来,这些知识青年皮肤晒黑了,思想变红了,出现了许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动人事迹。知识青年杨桂良,在一次抢救山火的斗争中,被火浪冲倒三次,仍然奋不顾身,三次冲进火海,英勇同烈火搏斗,直至昏倒在地,头部、胸部和四肢被烈火烧成二度伤。在医院里,他醒来后第一句话就问:山火扑灭了没有?贫下中农烧伤了没有?当他听到“山火已经扑灭,大家都很好”的回答时,便使尽全力高呼“毛主席万岁!”杨桂良的先进事迹,已经成了知识青年学习的好榜样。
这批知识青年在学校的时候,受大叛徒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脱离三大革命斗争,看不起工农群众,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奉为“灵魂工程师”。现在,思想感情起了变化,认识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有实践经验的工农群众才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决心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在革命老根据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干一辈子革命。这里原来没有广播,他们和贫下中农一齐上山砍木头,埋电杆,拉电线,装喇叭,使山区能够及时听到毛主席的声音。他们帮助小通办起了夜校、读报组、黑板报,活跃了山区的社会主义文化生活。过去,这里的油茶林产量很低,去年,知识青年推行了两项管理油茶林的先进措施,全大队油茶产量增长二十倍。贫下中农高兴地称赞这批知识青年是抓革命、促生产的突击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力军。
“三结合”的再教育领导小组
小通大队的贫下中农对这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这就是在大队和生产队的领导下,成立了以贫下中农为主体,有下放干部和知识青年代表参加的“三结合”再教育领导小组。
这批知识青年刚到小通,贫下中农见他们文化高,见识广,就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结果,由于他们对农村的一些问题看法不同,分成两派,相互吵嘴,几乎闹到散伙。贫下中农感到这样下去不行,就遵照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成立了再教育领导小组,加强了对知识青年的再教育。经常对知识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阶级教育,大讲毛主席当年在井冈山的伟大革命实践,提高他们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帮助他们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开展革命大批判,鼓励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向群众作宣传,端正对于知识青年的看法,都来关心和帮助知识青年的成长。
后来贫下中农发现知识青年思想起伏不定,很难捉摸,有时思想工作抓不到要害,出现“隔山打炮”的现象。贫下中农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进行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要依靠学校中的积极分子的教导,认识到必须发挥知识青年骨干的作用。于是,就把一些原来学校里的红卫兵头头吸收到再教育领导小组中来。由于他们在知识青年中有一定的威信,了解知识青年的思想动向,贫下中农依靠他们抓活思想,再教育工作更加主动,有的放矢,收效更大。
为了加强进行再教育的领导,贫下中农还吸收下放干部参加再教育领导小组。这样,既可以运用他们做政治思想工作,又可以使他们紧密联系群众,实现自身的思想革命化。
实践证明,这种“三结合”的再教育领导小组,是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的一种很好的领导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做好对知识青年的再教育工作。
今年四月间,有八个青年由于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悄悄地离开小通;他们的行动也在留下的知识青年中引起思想波动。当时群众觉得知识青年说的是在农村“一辈子”,干的却是“一阵子”,认为对他们进行再教育是“稀泥巴糊墙——糊(扶)不上”。为了正确解决这个问题,“三结合”再教育领导小组便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工作。下放干部代表协助贫下中农,说服教育当地群众,消除对知识青年的一些消极看法;贫下中农带领知识青年代表,对留下的知识青年进行工作,安定他们的思想情绪;三方面代表又紧密配合,都来做已走青年的工作。他们组织贫下中农、知识青年、下放干部给八个青年和他们的家属写信,热情欢迎他们回来。在有关部门和家长的配合教育下,这八个青年很快回到了农村,现在表现很好。
既有集中又有分散的组织形式
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的组织形式应该服从于革命斗争的需要。”知识青年的落户形式,要从实际出发,适合知识青年的特点,便于贫下中农对他们进行再教育。
这批知识青年来小通后,经过反复试验,逐步摸索到了既有集中又有分散的插队落户形式。这就是把知识青年编成小组,安排在全大队三个生产队的六个自然村,集中吃住。这样,既避免了以大队为单位集中吃住所造成的知识青年成堆,不便于贫下中农管理教育的缺陷,也解决了一两个知识青年分散吃住所带来的“三多”(锅灶多、家务多、私心杂念多)、“三少”
(劳动少、学习少、工作少)的矛盾。
由于知识青年有集体活动的习惯,并有一些共同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他们除了同贫下中农一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外,还建立了集中学习的制度,即小组每天一次学习,生产队的几个小组每旬一次讲用,大队的各小组每月一次交流。这样,知识青年就能够经常在一起畅谈劳动的体会,交流接受再教育的经验,起到了“一人受教育,带动一大片”的作用。
知识青年除了分散同贫下中农跟班劳动外,有的还到贫下中农家里短期“插户”,更好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有个“插户”在贫农许吉发家里的知识青年,带着一种“镀金”的思想来到农村,他想吃苦,又怕艰苦。老许摸到了他的思想,便带他到最艰苦的劳动中去“炼金”。在炎热的太阳下,这个青年跟着许吉发去田里撒石灰,手上破皮了,脚上起泡了,畏难情绪也露头了。这时,许吉发就和他一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在许吉发耐心细致的教育下,这个青年的思想大有转变,“镀金”思想换成了“炼金”决心。
知识青年到贫下中农家里短期“插户”,学到了贫下中农勤劳朴素,一心为公,热爱集体的思想作风,大家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再教育学习班”。因此,有二十六个青年先后到贫下中农家里“插户”,有的插了三个月,有的插了半年。
试行“合作互济”的分配方法
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些知识青年在自愿的基础上,试行了一种“合作互济”的分配办法。即把每个知识青年的劳动所得和国家发给他们的安置费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安排生活。由于这些知识青年到农村不久,劳动收入还不很多,又不善于安排生活,“合作互济”首先是保证每个青年都能获得基本生活费用,其余作为积累。知识青年患病和家庭困难需要补助,经青年讨论,由大队批准。这个分配办法,充分体现了阶级友爱,知识青年可以在不增加国家负担,不增加贫下中农负担,不增加青年家长负担的情况下,解决下农村后遇到的一些经济困难,更好地接受再教育。
试行“合作互济”的分配方法,培养了青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比如,农村劳动所需的一些用具,他们自己砍竹伐木,自己制造,大大节省了安置费。许多青年由于积极劳动,重活、脏活抢着干,他们所评的工分,和当地农民的同等劳动力已不相上下,这就为“合作互济”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目前,除保证大家的集体生活供给外,集体已有六百多元积累。
“三结合”再教育领导小组认为: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合作互济”的思想基础。要使这个分配方法不断巩固和完善,就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对于一时不愿参加“合作互济”的青年,也允许他们退出。在他们单枪匹马遇到困难,要求参加时,又热情欢迎他们。由于思想工作做得好,除有一人退出过一次,不久又回来外,所有青年都坚决拥护,自觉地维护这个分配方法。 江西井冈山革命委员会
解放军○四八七部队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