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瑶寨愚公同心干,都庞岭上创奇迹——记全州县蕉江瑶族大队瑶、汉族人民团结战斗修建环山水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9-12-09
第4版()
专栏:

瑶寨愚公同心干,都庞岭上创奇迹
——记全州县蕉江瑶族大队瑶、汉族人民团结战斗修建环山水渠
在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桂北山区都庞岭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安和公社蕉江瑶族大队瑶、汉族人民,以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在海拔二千米高的群山上,自力更生修建了一条四十六里长的环山水渠,蜿蜒十一座大山梁,穿过数百处悬崖峭壁,使蕉江大队现有的百分之八十的梯田变成了保水田,为今后开山造田,大力发展林业和粮食生产,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立下愚公志,誓叫泉水绕山流
蕉江瑶族大队地处高寒山区,纵横六十多里,一千六百多瑶、汉人民散居在四十八个山寨里。全大队找不到一分平地。芙蓉山顶有股汹涌的山泉,却常年顺着深谷白白流走。在旧社会,蕉江人民世世代代吃尽了干旱缺水的苦头。
解放后,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蕉江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大叛徒刘少奇及其在广西地区的代理人极力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不管山区的建设,使缺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蕉江瑶、汉族人民战胜自然、开渠引水的愿望是强烈的。这个大队的刘家等五个生产队首先竖起自力更生开山修渠的战旗。刘家生产队十四个劳动力凭着一把旧钢钎,一把锤子,大战石山,艰苦奋战一百天,终于修成了一条八里长的水渠,使十亩梯田成了保水田。五个生产队先后共修成了五条水渠,大大鼓舞了全大队瑶、汉族人民自力更生,开山修渠,重新安排河山的信心和决心。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声春雷,给都庞岭山区带来了毛泽东思想的大普及。多年来渴望改变贫穷面貌的蕉江瑶、汉族人民,再也不能等待了,他们坚决要走毛主席指引的“农业学大寨”的道路,信心百倍地踏上了开山修渠的艰难征途!
但是,当开山修渠的大旗刚刚插上都庞岭,一小撮阶级敌人就妄图利用封建迷信来破坏蕉江人民开山修渠的战斗。面临着这场阶级斗争,大队党支部遵照毛主席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教导,立即发动广大贫下中农开展革命大批判,向一小撮阶级敌人大举进攻,并深入批判阶级敌人散布的封建迷信思想,粉碎了阶级敌人的阴谋破坏活动。
在二千米的高山上修这么长的水渠,对蕉江人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开始,他们为了顺利修成这条水渠,曾从县里请来了两个技术员。可是,这两个技术员一见那高耸入云的奇峰峻岭,心里不寒而栗,连三角架还未放稳,就匆匆忙忙回到大队办公室,煞有介事地说:“修这么大的工程起码要一百五十万个工,你们大队劳动力都上阵,也得修十七年。”
用“老三篇”武装起来的蕉江瑶、汉族人民并没有被这种怪论所吓倒。他们豪迈地说:“老愚公一家老小能搬走两座大山,我们蕉江五百多个劳动力为什么不能在宝盖山区修成水渠?一年修不成,我们就两年,两年不成就三年,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有修成的一天!”他们毫不动摇地进行了开山劈岭的战斗。
不怕苦和死,勇战都庞岭
一九六六年冬天,整个蕉江的山地被两尺多厚的冰雪覆盖着。二十三个生产队的瑶、汉族贫下中农手捧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身挑行李盐米,从方圆二百里的四十八个山寨,翻深山,穿云海,来到都庞岭上安营扎寨。
没有资金,他们就发动群众自筹。没有工具,他们就在高山上办起铁匠炉。没有测量队,他们就自己组织起来,“从战争学习战争”!群众中蕴藏的社会主义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无穷无尽地发挥出来了。
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奕仁,带领由六个干部和十二个老贫农组成的“土专家”测量队,自制木架水平仪、标尺,以山藤作线,翻高山,攀绝壁,进行测量。当他们来到一处一百多米长的老虎口峭壁时,只见上面是一眼望不到顶的险峰,下面是百丈深谷,中间又有一道十多米宽的山涧拦住去路,是前进还是后退?这时,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教导,在王奕仁的耳边响起,顿时,他浑身充满了力量,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勇敢地攀上峭壁。谁知一块横石上长着青苔,王奕仁的脚还未站稳,就连人带标尺翻下深谷,幸亏半山腰有一棵古树挂住了他的身躯。王奕仁满脸血痕,一身是伤,大家劝他回家休息,他却坚定地说:“不要照顾我,测量渠道要紧。”同志们替他包扎好伤口后,他又率领大家顽强地战斗。
曹家寨六十多岁的瑶族老贫农盘贵福,自动报名参加了测量队,连续奋战十六天不回家。回到家后没顾得休息,又参加了寨里劈山开渠的战斗队。后来,他得了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的还是开山修渠。临终前,他特地把奋战在工地上担任生产队长的儿子盘定金叫到床边,谆谆地嘱咐他说:“儿呀,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瑶家的今天。你要听毛主席的话,走大寨路,一定要把环山水渠修好。”
四十六里长的水渠,都要修建在七十度的陡坡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工程是在悬崖峭壁上凿石开洞。
白水浸地段是一个九十度的悬崖绝壁。寒冬腊月,共产党员、瑶族老贫农盘贵品和九名突击队员带着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来到这里,开始了紧张的战斗。
白水浸,这个被人称为猿猴也难攀登的峭壁,不用说找个开眼放炮的工作面,就连找一个立脚的地方也没有,而渠道又必须从这里通过。
他们先用野藤当绳索,把人悬在半空凿石打洞,因为人没有攀扶之地,一用力野藤摇来晃去。
“这种办法不行!”他们就改用六根长长的青竹,用火烤弯两头,勾接成一条二十三米长的吊杆,上头用绳索拴在悬崖顶上的一颗树干上,下头用绳索拴住人的腰间,这样摇晃的幅度就小了。老贫农盘贵品第一个把绳索拴在自己的腰间。他吊悬在半空中,用一只脚登在一块突出的尖石上,一锄一锄地在峭壁上打起洞来。在盘贵品的带头苦干下,十名勇士终于打通了这段艰险工程,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瑶汉族人民一条心,团结战斗创奇迹
在开山修渠过程中,大队党支部遵照毛主席关于“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全阶级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的教导,把增强瑶、汉族党员和干部的团结,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当成带领蕉江瑶、汉族人民夺取胜利的保证。
党员和干部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模范行动,使广大瑶、汉族人民有了具体的学习榜样。
坛子潭有一段工程长达一百六十多米,上下是数百米的石壁,工程极为险要。上不了石壁怎么办?汉族老贫农谭音元积极出谋献策,主张从有石蹬的地方架高梯爬上去。架好梯子后,谭音元带头往上爬。瑶族民兵、共青团员凤海坤拉住谭音元说:“大伯,这里危险,我年青,还是我上。”说完,就很快爬上了梯顶。由于梯高坡陡,加上小凤抡锤用力过猛,梯身突然一歪向山下倒去。在这危险的时刻,守在梯下的汉族社员谭音元、黄长江不顾个人安危,死死抱住梯身。小凤及时抓住了崖壁上一块石角,才使梯子没有倒下去。
蕉江瑶、汉族人民就是这样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靠毛泽东思想,靠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顺利地完成了环山水渠的开山劈岭的艰巨任务。
随着四十六华里长的环山水渠工程的胜利完工,蕉江人民多年的愿望实现了,蕉江瑶族大队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山区的壮丽图景。渠道云中穿,泉水绕山流。杉林茂,梯田绿。芙蓉山上的泉水第一次按照蕉江人民的意志,灌溉着莽莽林海间的层层梯田。望着这些情景,蕉江瑶、汉族人民热情欢呼:这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瑶、汉族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团结战斗的胜利!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