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阅读
  • 0回复

“这是工农兵教育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革命科研人员解决西红柿贮藏问题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9-12-20
第4版()
专栏:

“这是工农兵教育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革命科研人员解决西红柿贮藏问题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西红柿很难贮藏。因此,人们称它为“隔夜愁”。可是,现在“隔夜愁”变成了“百日乐”,西红柿已能贮藏一百天以上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来是有一段故事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同志也曾经同兄弟单位一起研究过西红柿等蔬菜的贮藏和保鲜问题。可是一小撮走资派却说这种研究“出不了理论,不是科学研究的大方向”,横加阻拦,最后把这项研究工作扼杀了。
文化大革命中,西红柿贮藏这个“老大难”问题,引起了驻所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注意。他们同研究所革命委员会一起,遵照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带领革命科研人员来到了北京市崇文区菜站,一面接受菜站工人的再教育,一面同他们共同研究、解决西红柿的贮藏、保鲜问题。他们同菜站的革命干部、工人师傅组成了“三结合”的科研小组,通过反复研究,在工人同志贮藏西红柿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个能使西红柿贮藏到一个月左右的新方法。
面对成绩,有的科研人员就骄傲自满起来。宣传队的同志认为,这就是知识分子革命不彻底性的表现,于是,就和革命科研人员一起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知识分子要彻底改造世界观,必须和工农兵结合一辈子。有了菜站工人的帮助,你们取得了一点成绩,可是,你们一见成绩就自满起来,可要警惕走回头路啊!”
这一番话,深深触动了革命科研人员。他们的脑子里浮现起了和工人师傅一起研究西红柿贮藏、保鲜时的情景:研究过程中,有的同志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了。可是,工人师傅却信心十足地对革命科研人员说:“别泄气,没有失败,那里就能成功?一次不行,百次;百次不行,千次,我们有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还怕不成功?”接着,工人师傅从一堆烂西红柿里拣出了一个好的,对革命科研人员说:“毛主席教导我们‘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别的西红柿都烂了,这个西红柿为什么不烂呢?我们要好好研究这个西红柿,一定能从它身上找出办法来!”
在宣传队的帮助教育下,革命的科研人员重温了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在其未和群众的革命斗争打成一片,在其未下决心为群众利益服务并与群众相结合的时候,往往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他们的思想往往是空虚的,他们的行动往往是动摇的”这个伟大教导,深深感到和工农兵的差距很大,与工农兵结合,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自觉性提高了。
从此,他们更虚心地向菜站工人学习,白天,和工人师傅一起劳动,一起研究;晚上,积极斗私批修,找同工农兵的差距。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不断的总结、提高,终于又取得了可以使西红柿贮藏一百多天的新成绩,保鲜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工人师傅高兴地赞扬他们,革命的科研人员激动地回答说:“这都是毛主席教育的结果,是工农兵教育的结果,为工农兵服务,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这仅仅是个开始!”
新华社通讯员(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