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阅读
  • 0回复

横跨黄河 架起高空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7-24
第2版()
专栏:

  横跨黄河
 架起高空线
黄委会电讯队要在变化不定的黄河上建设一道比较永久的过河线,它一方面要高出水面十丈以上。宽度为七百五十公尺(一里半);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大水期过河线不发生问题及不妨碍大船通航,这件艰苦伟大的工程,在电讯工人的积极努力和精确设计下,在江苏坝河面上胜利地把一道十四丈八尺高的空中线架设成功了。
工程从五月二十八日开始,工人们首先每天打两根一千公尺的钢丝绳和接杆子,并从险工坝上向河西突击运石,以修筑坚固地基。一切准备工作都就绪了,但碰到了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个十四丈八尺高的电线杆竖起来?
六月十号上午十二时,竖立电杆的工作正式开始了。除电讯队全体人员参加外,并动员了一百五十名群众和鄄城段工程队四十余名,来共同参加这一艰巨的工作。
一幕伟大而紧张的场面开始了。
高耸而又粗大的杆子被一百五十多人用十八根绳和一根铁丝缆牵拉着,眼看杆子渐渐升起了。但,杆子太高,中间起来了,上头还依旧伏着地。工人庄体良、张玉广等十几个同志立刻以五个支杆使杆子全部升起来,庞大的杆子,这时已成为四十五度的弯弓角度逐渐上升。黑压压的一大群工人和群众团团围拢着这根巨人似的杆子。大家兴奋、紧张、欢跃,夹杂着口号声、以及杆子上头特制的风车声,震彻在大地上。
就在这时,突然铁丝绳断了,十几根麻绳也难以支持,两万斤重的大杆子倾刻间就要压下来。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候,群众骚动了,甚至有的人已经开始逃跑。这时张玉广、庄体良、鲁利训等十几个工人,以镇静而敏捷的行动,随即用五付支杆拦住,眼看支杆都被压弯了,但终于支持住并挽回了这一危局。大家都替这十几个年青的工人出了一把冷汗,多少人都在摒声窒气下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几十个人的性命,在这十几个工人英勇的行动下,安然渡过了危险。
第一次竖杆失败了。群众及干部对这一队年青工人提出了改进意见,而电讯队的全体人员也虚心地检讨了此次失败的原因,他们没有悲观失望,准备下次一定要获得成功。
第二次立杆是在十一日下午二时开始的。为了使杆子升起时安全,最上头又增加了一根钢丝绳,于是杆子又渐渐上升了,人声喧哗、风车鸣叫,伟大生动的景象又激起人们的兴奋与欢跃。但就在这即将完成的时候,中间的一根绳,阻碍了杆子的起立,使它停留在七十度的倾斜度上。这样停滞下去,又会发生象前一天的危险。大家都在焦急着,考虑着解救的办法。忽然青年马起忠挤上来,他把衣服一脱,抱住摇动的杆子爬了上去,多少人的视线和希望都穿在他一人的身上,下边的同志都关心着这勇敢的青年,怕出了什么意外的危险,但他终于很快地爬到了目的地,把阻碍上升的那根绳子解了下来,但在他下来后,肚子和腿上都流出了鲜血,而马同志却只是在兴奋的笑着,工作的胜利,使他忘掉了自己的痛苦。
杆子竖立起来后,三层扒线也已经拴在拉桩上,东岸堤坝上的杆子最后也完成了。工人刘法金首先登上了这十四丈多高的杆子,把十几根麻绳、铁丝解下来,愉快地坐在杆顶的横杆上。大家都兴奋的鼓起掌来,欢呼着胜利。
西岸的一根杆子也于十二日下午竖立起来了。鲁利训在上次架@山过河线时,由于没有担任爬杆子的任务,这次在青年团会议上,就要求批准他爬杆子,因此,当大家都争着想完成这一根杆子的解绳任务时,终于让鲁利训实现了他的愿望。
最后的工程是放线,由于黄河水势汹涌,放线也成了比较困难的工作。假若线落入水,由于水的流速,这一根钢丝线就不可能拉出来了,因此,就非用大船和人把线支持着离开水面不可。同时在两杆顶上的紧线工作,必须有勇气,并能在十四丈多高的空中坚持七、八个钟头的工作。当全队的同志都在考虑着谁能完成这一任务时,模范的小张、孙世春、鲁利训和董树福四个人首先报名,结果,紧线工作顺利的完成了。
高耸的杆子上,红旗在晴空下招展着,过河线发出嗡嗡的声音,配合着风车悦耳的音律,它引起多少来往行人们不绝的夸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