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怎样抓好“三结合”备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1-16
第3版()
专栏:

怎样抓好“三结合”备课?
根据目前教师“三脱离”的状况,我们认为,要使教师教好课,必须有工农兵和学生参加教学活动,搞好“三结合”备课。
一年来,我们抓“三结合”备课,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
第一,“三结合”备课的指导思想问题。开始搞“三结合”备课,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教师向工农兵请教业务多,政治上学得少;联系学生思想多,联系教师思想少;对改革想得多,革命大批判搞得少。这说明“三结合”备课的指导思想有问题。
为什么要搞“三结合”备课?怎样备课?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举办了学习班,着重解决“三结合”备课不仅要解决教师上好课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在“三结合”教学实践中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改造世界观。为此,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下面三个关系:
一、抓方向、抓思想和抓文化知识相结合,首先抓方向,抓思想。教学的方向和教师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才能真正处理好政治与文化知识的关系,理论和实际的关系,才能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传授文化知识。
二、抓教师思想和抓学生思想相结合,首先要抓教师的思想。“因为他们是教育者,是当先生的,他们就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必须明确“三结合”备课是教师向工农兵学习,向学生学习,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最经常形式。
三、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和大胆改革相结合,首先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不搞大批判,两条路线界限搞不清,改革方向不明,结果就改不好,也改不了。
正确处理这三个关系,不但使“三结合”成为上好课的保证,而且成为在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师思想革命化的重要途径。
第二,充分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三结合”备课中三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备课的质量。曾经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拿意见,学生当试验,工农兵做裁判”。工农兵和学生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原因主要在教师身上。教师是“三结合”备课的主体,因而发挥三个方面作用的关键是教师正确认识工农兵和学生参加备课的意义。教师必须在备课中虚心地向他们学习。
第三,“三结合”备课的普及与坚持问题。“三结合”备课活动如何普及到所有的学科,并且贯彻始终,其中有思想问题,也有实际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即教师没有认识“三结合”备课的重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组织教师回忆对比了“三结合”备课前后,大家思想上的收获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了教师对“三结合”备课的认识,增强了“三结合”备课的自觉性。然后,我们就抓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使这种备课方法得到普及并能坚持下来。
也需要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比如,全校六十多名教师,每天每个班上课四小时,如果每个教师每节课都要搞“三结合”备课,实际做不到。怎么办呢?我们发动群众想办法,闯新路。有个班级语文备课组最先创造了“单元集体备课,典型引路”的备课方法。经过实践,效果很好,容易实行,我们就抓住这一典型向全校推广。
驻河北宣化工程机械厂五·七学校工人、解放军宣传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