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学大寨劈山引水 为革命改地换天 贵州省毕节县生机公社兴修水利成绩巨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1-16
第5版()
专栏:

学大寨劈山引水 为革命改地换天
贵州省毕节县生机公社兴修水利成绩巨大
据新华社贵阳电 贵州省毕节县生机公社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劈山引水,在云遮雾绕的大山上,开挖引水沟十九条,长达二百多里,打通隧洞四个,全长三百七十五米,修山塘水库二十六个,蓄了大量的水。这些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共达五千多亩,并把九百多亩旱地变成水田,初步改变了这个公社的干旱面貌,粮食产量年年上升。
生机公社位于贵州、四川两省交界处,海拔一千九百多米,常年云雾弥漫。解放前那里流传着一首歌谣:“生机山连山,眼望泉水喊口干,缸里没有三碗水,家中难得隔夜粮。”
解放后,生机的贫下中农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从一九五三年成立互助组起,就开始零星地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一九五八年生机人民公社成立了,高刘大队的贫下中农,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引下,开始修建引用山泉水的高刘大沟。经过三年多艰苦奋战,终于把这条沟修通了,把大量旱地改造成水田,第二年粮食增产百分之五十四。这个年年吃国家供应粮的大队,破天荒第一次向国家出售了余粮。
高刘大队自力更生兴修水利,初步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为全公社树立了榜样。全公社学习高刘大队,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获得了初步成就。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生机公社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指示,展开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兴修水利的战斗。为了寻找新的水源,生机公社组成了一支二十多人的“贫下中农探水队”,探阴河,钻岩洞,寻找地下水源。他们怀揣革命宝书,手提马灯,身背干粮,钻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岩洞中。岩洞小了就爬着过去,爬了一天,身体疲倦了,就躺在岩石上休息。在洞里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就坐下来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的教导,用毛泽东思想鼓舞自己继续前进。他们就这样在公社境内的“小银洞”、“落水洞”等五个山洞里找了二十天,终于找到了一股较大的地下水源。
生机公社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十几年来兴修的十九条引水沟,条条过悬崖,有的悬崖高数十丈。在这悬崖陡壁上施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广大贫下中农,毫不畏惧。共产党员许天珍在修高刘大沟时,从悬崖上摔下来。当他苏醒过来,立即勉励大家不要怕困难,要继续施工。他到公社医院后时刻挂念着工地。伤未痊愈,他坚决要求出院。领导上让他回家休养,可是他出院后没有回家,又跑到工地和同志们一起战斗。当水沟打到柴玲弯时,从崖顶上垮下一块长三十丈、宽八丈的大石头,拦住了施工去路,而且崖上还悬着一块石头,眼看要掉下来。在这关键时刻,许天珍和另一个共产党员刘光荣,高呼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用绳子拴在腰上,一步一步往崖顶爬,打炮眼炸掉了悬在崖顶的石头,又炸开落下来的巨石,为施工扫清了道路。
生机公社的贫下中农就是这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革命兴修水利,夺取了一年又一年的粮食丰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