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阅读
  • 0回复

穷山恶水换新天——记广西田东县三陇大队贫下中农社员改天换地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2-01
第4版()
专栏:

  穷山恶水换新天
  ——记广西田东县三陇大队贫下中农社员改天换地的事迹
在广西西部的高山峻岭里,有一个“农业学大寨”的样板——作登公社三陇大队。这个大队从一九六四年开始治山治水,连续奋战六年,年年取得大丰收。把一个缺水、缺粮的穷山寨,变成有水,有余粮,有公共积累的新三陇。
三陇到处是石山,山不长林,地不存水,长年干旱。一到旱天、冬天,人畜饮水都很困难,就得到三十多里外去挑水。这里没有一分水田。全大队的土地有一半分布在年年受涝的四十五个?场里,另一半分散在岩石间。
在旧社会,三陇人受尽了地主剥削压迫,治山治水的事谁个敢想?解放后,三陇人听毛主席的话,组织起来,用集体的力量,向大自然进军;可是,又受到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毒害,害得他们年年靠国家统销粮、贷款和救济过日子。
一九六四年,传来了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三陇人一拍巴掌说:“得!这回有毛主席的话指路,治山治水的事,准能办成。”他们扛起锄头、钢钎上了工地,动手打井、挖塘、修水池,决心把天水存起来,把地水挖出来,把山水集起来!
工程需要大量的河沙。三陇没有河,哪有沙?三陇人敢想敢干,要叫石头变成沙。
他们上山找来了一种比较容易碎裂的石头,硬是用铁锤一锤一锤地打成沙粉,这就是“石头沙”。锤子不够用,就干脆用大石头打小石头,用硬石头打脆石头,先打成玉米粒那样大小,再放到大石磨去磨碎成沙。经过一个冬春的艰苦劳动,共打了七眼大水井,挖了七个大水塘,修了七十二个水池。三陇人世世代代人畜饮水不离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所谓“滴水贵如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七十四岁的壮族老贫农黄英轮高兴得逢人便说:“你们看,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给送来的幸福水啊!”
千年的苦旱翻了身,万年的水涝要绝根。三陇人革了苦旱的命,接着就革涝灾的命。要在?场里挖成排水沟,凿穿落水洞,叫洪水钻到地里去,彻底根除涝灾。要凿穿落水洞就得先找到落水洞的位置,看洪水是从哪里消去的。
党支部书记、民兵教导员黄作勤组织了一些人深入群众调查访问,专门趁大雨天去看?场受淹的地形,摸清洪水消失的流向。黄作勤根据老农提供的线索,带领四个民兵又来到?洪的西山脚下。听说是当年大水淹过这里,玉米秆都往这儿漂,可能是个消水的地方。他们发现山根的一堆乱石里冒出一丝丝水柱,搬开石头一看,下面是个箩筐大的洞口,这是不是消水的洞呢?想下去探一探,但谁能保险它不是无底洞或者南蛇洞。然而,天大的危险也挡不住三陇人改天换地的决心。他们高声朗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个个脱掉棉衣,光着膀子,就往洞里钻。越钻越深,洞也越来越窄,呼吸越来越困难,电筒光也变得只剩下个红点点,他们还是继续前进。最后摸到一个崖壁跟前,再也钻不进了。丢颗石头下去,好久才听到声音,深着呢!洞里通路还多,消水是没有问题的。他们这才往回爬。出洞口一看,一个个都变成了泥巴人。
消水洞找着了,一场劈地排洪的“人民战争”打响了,男女老少一齐赶到?洪参加战斗。负责挖沟的民兵排长黄明志,鼻子负伤出了血,他抓把草药一塞鼻子又干起来,一天挖土七方多。副队长李林座为了加快爆破速度,丢开小钢钎,拿一条三十斤重的大钢钎打炮眼,一人一天打进四米多,打得满掌都是血泡也不下火线。在这些人的英勇事迹鼓舞下,大家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参加战斗。他们用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原计划要四个月才能完成的工程量。落水洞经过加深加宽,洞口完全和?底拉平,一条平均两米深、两米宽、一千五百多米长的排洪沟直通落水洞。滔滔的洪水流入地下。一百零四亩涝地终于变成良田!一九六七年,三陇虽然遇到历史上少见的大水大旱,还是获得了大丰收。
胜利面前不停步,继续革命永向前。三陇人在解决了旱和涝问题以后,又遵照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决心要多产粮食支援世界革命。他们给自己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革石山的命,向石山争地,要石头缝里长出粮食。
三陇的坡地,不但是零零星星散布在石山的陡坡上,而且都是些九分石头一分土的瘦地,要革它的命,用什么办法呢?
三陇贫下中农一合计,有办法!他们说:“水土不下山,粮食吃不完;争粮先争土,争土先砌墙。”他们决定,用人工炸开山石,砌成石墙,集中泥土,搞成梯地,用来保持水土,扩种增收。于是又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新高潮。
一九六七年春节刚过,陆启恩等四个老贫农组成“老愚公砌墙队”,高举红旗,揣着宝书,扛起铁锤、木棒就上了山。他们顶风冒雪,一锤一棒,一锄一镐地干,饿了,喝点冷玉米糊,累了,坐下来重新翻开“老三篇”。他们处处以老愚公为榜样,每天挖山不止。连战一个多月,就在石山陡坡上砌起七十段石墙,围了七十块小梯田。秋天,就是这点地,收获了八百斤玉米。
石头缝里长出了粮食!“老愚公砌墙队”的胜利消息吸引着全大队一千二百多名壮族和瑶族儿女。五十四岁的壮族社员黄廷臣患了严重的肝硬化,还念念不忘革命工作。他说:“我的病治不好不要紧,三陇穷山恶水这个病非得治好不行。”他偷偷跑上山,和青年人一起撬石砌墙。肝痛得厉害时,就用锄头把顶一顶再干。年青人发现他有病,要背他回家。他说:“背什么,焦裕禄重病还上‘前线’,我轻病怎么能下‘火线’。”别人拿他没法,他连续上工四个多月,从来没有缺过勤,误过点,砌好一部分保土墙后,又亲手在新土地上种上玉米。正当玉米长苞苞的时候,他竟病重去世了。
黄廷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进一步激励着三陇人民去战胜困难。第四生产队集中了十八个劳动力,连干两天,才砌得一段十一米长的石墙,种上二十九棵玉米。三陇人就是这样,克服种种困难,不要国家一分钱、一粒粮,就靠自己一副铁肩膀,两只搬山手,长年累月地奋战不息,换来了连年的大丰收。几年来,他们向国家交售了大批余粮。现在,队队有储备粮,社员的生活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三陇人激情满怀地唱着:
爬上高坡望一望,
壮山瑶寨赛春光;
改天换地靠那样?
永不落的红太阳照?场!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