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英雄时代 英雄辈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2-14
第5版()
专栏:阿尔巴尼亚通讯

英雄时代 英雄辈出
辛文冰
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在你那光荣的土地上,涌现出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在阿尔巴尼亚人民载歌载舞欢庆祖国解放和人民革命胜利二十五周年的大喜日子里,人民议会主席团,又授予一批英雄模范人物以“人民英雄”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英雄们的名字使坚强的阿尔巴尼亚感到无比自豪,英雄们的不朽业绩是展现伟大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光辉历程的明镜!
(一)
在一个雪花飘飘的傍晚,我们来到马蒂河畔的布莱里城。马蒂区党委第一书记穆斯塔法·帕晏加同志带病欢迎我们,并亲自领我们到耸立着烈士纪念碑的山巅。他一边指着远处浩瀚的马尔塔奈希树林,一边给我们讲述社会主义劳动英雄依索福·普洛齐为保卫国家森林而英勇牺牲的故事:
“十一月的一天清晨,天空阴霾,冬雨绵绵。按照常规,林场工人普洛齐完全可以坐在家里休息,可是,为了给国家采集更多的树脂,他却冒着冰凉的冬雨,迎着刺骨的北风,照样象往常那样向马尔塔奈希林场出发了。
“普洛齐缠好蹬树器,矫健而敏捷地爬上了树,采集一块块树脂。突然,他发现,在前边不远的地方,飘起浓浓的黑烟。树林失火了!普洛齐立刻从树上跳下来,飞奔到了火堆旁。风这么大,火这样旺,立刻会蔓延到全树林。现在最重要的是设法把烈火挡住!普洛齐当机立断,用蹬树器挖土沟,一心想挡住烈火的蔓延!
“他拚命地挖土,这时烈火烧得更猛了,团团浓烟呛得他喘不过气来,红红的火舌扑在脸上,象刀割一般。可是,他想到四百公顷树林的安全的时候,一股暖流立刻涌上心头,干劲更大了。
“火越烧越近。普洛齐想,我的双手和衣服挂满了易燃的树脂,说不定火会烧到我的身上。可是,我能为了个人的安全,而扔掉四百公顷的树林,让它白白变为灰烬吗?不!一百个不!我是劳动党党员,当年挎枪同游击队的战友们打过意大利法西斯,立过战功。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我们英勇战斗,寸土不让。难道现在在这样一个火堆前反倒要退却?绝不!迎着熊熊的烈火战斗!”
“他觉得后背发热,火已经烧着了衣服。于是他马上把党证从兜里掏出来,放在脖领里。眼看土沟就要挖完,大火就要挡住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双手着火了。他很快用土把手上的火熄灭,但不料烈火又蔓延到了身上。‘应赶紧通知村里人!’普洛齐想着,立刻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火伤的剧疼,拚命地向村里奔去。他连续跑了一个多小时,在村里碰上了一位名叫居拉的老乡。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树林着火,快——救——呀!’居拉看他遍体火伤,惊奇地问道‘你!你被火烧成这个样子……’,‘不要管我!救树林要紧!快去啊!’
“我们把他送到医院,为了抢救他的生命,尽了一切努力。可是,伤势太重,整个身体都烧伤了。在生命最后的一刻,他把叼在嘴里,没有受到一点损伤的党证交给了党组织,用尽最后的力量喊道:‘劳动党万岁!霍查同志万岁!’”
就这样,普洛齐用自己的生命抢救了四百公顷树林。
一个人倒下去,成千的人站起来。普洛齐牺牲后,全国掀起了学习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热潮。他的侄女、十八岁的共产党员莎妮埃亲自去林场接伯父的班。
(二)
英雄时代,英雄辈出。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象普洛齐这样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闪烁着共产主义精神火花的新人,到处可以看到英雄的阿尔巴尼亚人民,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着人间奇迹!
在北方巴特拉山坳,十一名地质勘测队员,为寻找一位淹没在雪山里的战友,而遭遇了罕见的雪崩,英勇牺牲;在首都地拉那,拖拉机站四十名机械工人争先恐后为因公负伤的同志献血、献皮,显示了工人阶级的高尚风格;在梅马利艾煤矿,老矿工达赫尔·穆罕默德为了打捞掉进水流急湍、巨石翻滚的约莎河里的发电机,冒着狂风暴雨,在零下三度的河水下面奋斗了六个小时。当煤层突然塌陷,煤气弥漫,同志的生命处于危险的关头,他置个人生命于度外,拯救了四名阶级兄弟的生命……
发罗拉水泥厂的一个锅炉,因使用时间太久,炉壁上积了厚厚一层煤垢,炉膛变得越来越小,严重地影响了生产。为了去掉煤垢,把炉温从原来一千五百度下降到了七十——八十度,以保证工人钻进炉内进行作业。
优秀的工人密斯里姆·穆斯塔发拉伊一马当先,和另外几名工人一起钻进八十度高温的炉膛内,用锤子敲击煤垢。他们敲了一段时间,有些砖被敲碎了,如果还如此敲下去,一定会把炉子敲坏。
“这样干下去不行!我们是劳动党教导下的工人阶级,要勇于发明创造!我建议采取升温加热的办法,使炉内温度超过一千五百度,然后让煤垢自己熔化脱落!”密斯里姆·穆斯塔发拉伊大胆地提出倡议。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工作经验丰富的密斯里姆,勇于打破旧框框,走那些不可一世的“专家”所未走过的道路。工厂采纳了他的建议,两天内化掉了炉壁上的煤垢。后来,密斯里姆还提过很多合理化建议,有不少发明创造。比如说,从前修正主义“专家”在时,只能生产三百五十号水泥,那些“专家”说什么“这个厂的生产能力只能如此,再不能提高了!”胸怀壮志的密斯里姆和广大工人同志苦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生产出了四百号、五百号水泥!
密斯里姆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阿尔巴尼亚工人阶级争得了光荣,可是他从来不讲自己。在发罗拉,我们同他见面座谈时,他只是非常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全厂工人的先进事迹。他最后讲:“我做的那点事没什么好说的。我只是按着党和霍查同志的教导,作了一个党员应做的事情!”
简短有力的话语,充分地解释了阿尔巴尼亚人民伟大力量的源泉!
(三)
革命的洪流滚滚向前,山鹰之国的英雄儿女们你追我赶。且不说知识青年是通过怎样艰苦卓绝的劳动,在深山密林里开辟新天地,仅从白发苍苍的八十一岁的农民工程师格尼·杜切毕的英雄事迹中,也足以看出阿尔巴尼亚人民是何等勤劳、勇敢!
迪勃拉区的乡亲们十分自豪地讲:“格尼大叔是闻名全国的修水渠专家!从土耳其统治时期到现在,他已不断地工作了六、七十年,可他越活越年轻,是科拉比山上的不老松。他多次见过霍查同志,最近还光荣地入了党!”
我们到迪勃拉区访问那天,格尼大叔冒着暴风雪,走了十八公里山路,从高高的科拉比山腰赶回来同我们见面。老人满面红光,看上去只不过五十岁样子。陪同我们座谈的区党委负责同志热情地向我们介绍:
“今天,我们迪勃拉区到处是花果满山,流水潺潺。尽管全区山脉纵横,可是百分之六十五的耕地,都实现了水利灌溉。这方面格尼大叔可是建树了奇功啊!二十五年中,他设计和修建了大小水库水渠一百多个,单水渠总长就有一千公里,比前一个世纪里全区所有修水库能手设计修成的工程还要多!他还亲手培养了一批技术员。”
“是人民,是迪勃拉人民创造了这一切。我一个人有什么用?迪勃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格尼大叔不同意地说。
“鸟无头不飞。”区党委负责同志继续讲道,“格尼大叔是我们兴修水利的带头人。比如说斯拉蒂纳水渠吧,工程危险极了,塞塔河谷又窄又深,河畔是高达两千多米的峻山。从前,附近的农民也想利用清澈的河水灌田,可是有些保守的人却摸着小八字胡说怪话:‘自古以来,这山上就是滴水贵如油,不用说人,连鸡喝的水都没有。谁要能把水引上山,我可以立刻把胡子剃掉!’可是格尼老人在一次大会上发出庄严的誓言:‘科拉比山再高,也挡不住矫健的山鹰飞翔,德林河水再汹,也要按着我们的意志流淌!我们修了那么多水渠,攀登了那么多高山峻岭,难道今天能在这么个小山头前投降?!有人说,修这条水渠起码要用五百万列克,我说,七十万列克也用不了!勇敢的山鹰们跟我来!’
“一九六七年的三月天,科拉比山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刺骨的北风吹在脸上,如同刀割一般。路险难攀,一不小心滑倒在地,便会跌进万丈深渊!格尼大叔率领一队人马,向山羊都难通行的山谷冲去。他们首先用炸药清除了几个光秃秃的悬崖,然后便开始凿石修隧道。山坡险陡,差不多有九十度角。格尼老人时而从一个山头爬到另一个山头测量地形,时而用绳子把自己系在山腰,与小伙子比赛打锤。山下河水咆哮,山头群鹰展翅高旋,每次劳动开始前,勇敢的健儿们总是高呼口号:‘劳动党万岁!霍查同志万岁!把高山变成花果山!峻岭变成米粮川!’当夜幕笼罩山岗的时刻,人们点起松明火把,整个工地热气腾腾,战歌震天!
“人们苦战了四个月,一九六七年七月,一条长达四十二公里,其中包括九百米长的山洞的大水渠修成了。水渠象条彩带,蜿蜒地缠在山腰上,直达科拉比山北面的库克斯区。”
格尼老人兴奋地插话说:“我们没用七十万列克,只用了四十万列克,工期也缩短了二年半,水渠可灌溉一千四百公顷土地。”
格尼老人的话吸引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我们立刻停下了记录的笔,向他投去尊敬的目光。看看他那饱经风霜的面孔和容光焕发的神态,我们很自然地想了解一下老人的身世和对未来的展望。大概他已猜出了我们的心思,没等我们开口,就主动地讲起来:
“解放前,我是个受苦人,在保加利亚、土耳其、南斯拉夫流浪谋生。为了保卫阿尔巴尼亚这块神圣的土地,我一家几代人同土耳其、黑山族、塞尔维亚人斗争过。那时候,我们受尽了封建主、地主、神甫以及异族的剥削和压迫。我们家原有三十二口人,由于饥饿、疾病,一连几年竟死去了二十口,都是我亲手把他们埋葬的。我年轻时,就想修水渠,为穷苦的乡亲谋福利。可是在那吃人的旧社会里,连喝口泉水都得向地主交钱,哪里还有可能修水渠啊!解放了,劳动党和人民政权给了我们一切。如果没有党,我这个老头子还会有什么用呢?因此,我应当很好地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如今我是党员了。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起码还要为党工作二十年!只要有毅力,有明确的目标,什么事都能成功。”
格尼老人的话象钟声一样一直在我们的耳旁回响。不几天,我们又从报纸上得到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十二月十四日夜里两点佩什科比地区一万二千人连续奋战八小时,修成了长达十七公里的福舍—阿里埃—瓦库沸大水渠。为此,霍查和谢胡同志还给迪勃拉区发了祝贺信,人民议会主席团还授予迪勃拉区以“英雄区”的光荣称号。那天夜里,格尼老人打着火把,跑在群众最前面,担任技术指导。我们仿佛又看到他那饱经风霜的面孔,又听到他那宏亮的声音……
(新华社)(附图片)
图为阿尔巴尼亚老游击队员向青年工人进行阶级教育。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