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我们的大‘针线包’”——记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某军需仓库勤俭节约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2-16
第5版()
专栏:

“我们的大‘针线包’”
——记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某军需仓库勤俭节约的先进事迹
“针线包”——这是我军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一个象征。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某军需仓库,艰苦奋斗二十年如一日,被部队广大指战员誉为“我们的大‘针线包’”。
解放初期,仓库主任李云祥,和战士们带着一挑子后勤“家当”,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建立起这座仓库。二十年来,仓库的物资越来越多,工作条件也越来越好。但是,他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没有变,勤俭节约的作风没有变。
这个仓库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一种习惯,见了一截绳头、一颗铁钉、一块碎布、一个钮扣,都要拣起来,放在“节约筐”里。
这个仓库有这样一种风气,从部队回收的废旧物资,只要能修补的,就半点不丢,把它们修补成可用的东西。就这样,这个仓库二十年来,为国家节约和创造了大量财富。仅仅在近两年中,就为国家节约经费四十多万元,节约新布三十多万尺。
一只回收的破水壶,一般人见了它,也许以为是无用的东西。可是,这个仓库的工作人员却把它翻制成新的。他们自己动手制造了一台水壶冲压床,把大量回收的废旧水壶翻制成了新水壶。
一件破旧雨衣,一般人见了它,也许就作为“废物”处理了。可是,这个仓库的工作人员却自己动手,将它制成结实耐用的袖套、围裙。他们见了破布也总是充分利用起来,把它们制成护肩、护腿、坐垫。就是这样,仅在近两年中,就为国家节约了新布十八万九千多尺。
洗衣班在讨论如何搞好节约时,有人说:“咱们洗衣工,没节约门道,只要把衣服洗好就行了。”班长赵志明却不这样认为,他带领大家到工场去找节约门路。他们边走边看边议论,走到了一堆“废品”面前停了下来。这里放的是从紧袖口棉衣上拆下来的一边条,不足两厘米宽,上面还夹着一些棉花。于是,大家下决心要用勤劳的双手向“废品”中要“宝”。他们利用空隙时间和休息时间,一针针、一线线拆开一条条边,把里面的棉花掏出来,送到弹花车间,一共弹出了一千多斤白棉花,做了五百多床垫褥。
这个仓库的同志们经常说:“现在日子富了,可千万不能忘了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
在仓库里只要稍微随便一点,国家的物资就浪费掉了;只要勤俭一点,也就节约下来了。过去,他们解绳捆用刀割,一割一扔了事;现在,他们硬是仔细地用手解开,然后把绳子留起来,下次发货时就用来做包装绳。旧解放鞋上的鞋带,过去是作为“报废”处理的,现在有了三种用途:完整可用的,继续做鞋带;半截可用的,用来做小针线包上的带子;再短一些的,用来做旧棉衣上的“扣袢”。就是在修补中剪下来的碎布条,以前实在没办法利用的,才卖给废品公司。现在,他们自己动手改进弹花机,把仓库里积存的碎布条弹成了六千三百多斤棉花。
仓库流传着改制手套的故事。过去做一副部队施工用的手套,要用新帆布一尺五寸。裁剪班的同志们把部队上交的破手套看了又看,发现手指手掌等部位都磨穿了,但衬里和手腕部分磨损不大。于是,他们征求部队的意见,把磨损小的地方改用旧布来做,这样一来,每双手套省出六寸新帆布。工人何跃良为了继续寻找节约门路,先后画了三十六张图纸,作了四次修改。最后一次,硬是从手指间隙中抠出了指甲盖那样大小的地盘,每双手套又省出了一寸五帆布。就这样,两年来总共节约新帆布二万六千二百八十多米。 据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