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捉牛先抓角” 学习杂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7-27
第4版()
专栏:

  “捉牛先抓角”
艾汀
 学习杂谈
我们懂的东西太少,要学的东西太多,一般的说,学习时间又不够,在工作岗位上甚至只能“挤”时间学习,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不可能在一个早晨解决的。
马列主义是一门极其渊博的知识,要读的书很多,“博览群书”当然是可以丰富知识、扩大眼界,可是在目前工作忙迫的情况下,一般的同志不易做到。有许多人因为当前工作需要,感到要读的书太多,这是一个好现象。可是,若不从实际出发,从本人本单位的情况出发,不是按照“可能”和“必须”去读书,不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读书,要想“一步登天”,读书的结果,便会形成“食而不化”、追求形式。
从一本书的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不能提出问题,走马看花的学习那是毫无用处。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已经“开动机器”,这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有些同志看了一本马列主义的书,认为“字句皆已读懂,要讲的书本上皆已讲过,没有什么问题啦!”这种说法,除了他已真正全部领会并且达到“精通”的程度时,只是说明他的脑筋还没有打开,没有去“思索”。
问题提出了,就要加以解决。光提出问题不去想法解决问题也是无大用处。
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后,必须加以分类。分别“主要的”与“次要的”,“一般性的”与“个别的”,必要解决的与不必要解决的,眼前可以解决的与暂时不能解决的…。然后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开动机器,学会“善于思索”,找参考书,先自己分析解答,再去找人“请教”。如果只等待现成的答案,自己做一个“懒汉”,是不行的。
举例如:学习“社会发展史”:可以提出很多的问题。“人是那里来的?”“猿怎么能变成人?”“今天的猴子能不能变成人?”“蚂蚁能不能变成人?”“将来人,是不是能不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社会底生产关系是怎样改变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怎样?”“各种社会制度的特征是什么?”“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怎样?”………显然,许许多多的问题中必须归纳分类。“从猿到人一般的进化过程”是必须了解的,只有了解到这一个问题才能确立“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可是如果胡思乱想:“蚂蚁能不能变成人?”“人能不能不死”,那就是无目的的学习,那就愈“学”愈糊涂,那就是白白的浪费时间。至于“从猿到人”进化的具体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有些属于生物学的知识,我们有些问题还无法弄懂,那些问题就可以暂时不去解决(当然能够解决更好),因为那对学习“社会发展史”并无大妨碍。提出的问题若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史”的基本问题:如“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诸问题,那就必须多化功夫,反复深思。我们最近学习“论人民民主专政”,更需如此,我们必须抓住关键深钻研。“捉牛先抓角”,就是“善于发现每个问题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东西”,是列宁的学习方法与工作方法之一(见克鲁普斯卡娅:怎样来写群众读的党的书籍一文)。对于我们学习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假如在学习中化很长的时间去着重“细节”,那是一个很大的损失,钻牛角尖的结果也会导向错误。
学习需要具有高度的热情,学习需要具有正确的方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