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祁连山下艰苦奋斗的一面红旗——记玉门石油管理局石油沟油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3-18
第3版()
专栏:

  祁连山下艰苦奋斗的一面红旗
  ——记玉门石油管理局石油沟油矿
在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照耀下,在祖国西北高原的戈壁滩上,飘扬着一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这就是玉门石油管理局石油沟油矿。
石油沟油矿是在一九五五年初着手建设的。十五年来,这个油矿的革命工人、革命干部、革命技术人员,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赤胆忠心,坚决贯彻毛主席提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同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同恶劣的自然条件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终于在一个被资产阶级技术“权威”认为“没有开采价值”的穷山沟里,建设起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油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个油田的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原油产量增加了一倍。去年提前一百零四天完成了全年原油生产计划,平均每人向国家上缴利润将近一万元。今年一二月份又全面超额完成了国家规定的生产任务,原油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十四点二。
干革命就要迎着困难上
一九五五年初,这里是雪山连天,荒滩一片。戈壁的狂风,严寒的气候,重重困难摆在工人们的面前。但是,当时更困难的是一些资产阶级技术“权威”刮起了一股“没有开采价值”的冷风,他们说什么“石油沟油田小,油层浅,压力低,没有什么开采价值”。
究竟搞不搞石油沟建设?问题尖锐地摆在石油工人们的面前。他们想到了毛主席对工人阶级的期望,想到了国家对石油的需要,坚定地回答说:“油田再小,也是我们祖国的宝藏。国家需要油,人民需要油,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油,我们一滴也不能扔,半点也不能丢。”他们顶着寒风,跑到井场上挖了几个窑洞,睡在井上,吃在井上,日夜奋战在井上,为国家建设起一口又一口的油井。一九五八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工人们终于把石油沟油矿初步建设起来了。
但是,阶级斗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九六○年,当我国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的时候,石油沟的生产也碰到了许多困难,这时原采油厂一个走资派又跑来给工人们大泼冷水,要工人们停止开采石油,说什么“你们这里困难多,条件差,油也不多了,不如去搞些别的算了”。是继续迎着困难上,还是躺倒不干?石油沟油矿的革命工人、革命干部,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场严重的两条路线斗争。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的伟大教导,决心学习大庆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夺取油田生产建设的新胜利。工人们豪迈地说:“干革命就要迎着困难上,为全局再苦再累也心甘。”
当时由于修井设备不足,不少油井得不到及时维修,不能正常生产。共产党员蔺存儒、青年工人李江河带领其他工人,冒着风雪严寒,抬着钢丝绳,来到井场,决心用人背钢丝绳的办法把油井修复。油矿的干部、工人以及食堂的炊事员都一齐上阵。井场上,几十个人一字摆开,手拉着钢丝绳,把几吨重的油管,从几百米深的油井里,一节一节地起上来,井下设备修好以后,再一节一节送下去。修一口油井,要拉着钢丝绳来回走二百多趟,相当于负重行走三十多里。工人们的棉衣磨破了,肩膀压肿了,鞋底蹬掉了,腿肚子蹬肿了,双手磨起了血泡。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用毛泽东思想鼓舞斗志,第二天继续再干。就这样,他们整整坚持了半年多,硬是用一双手和一副肩膀,先后修理了一百多口井次,在国家急需要油的时候,保证了原油生产。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彻底摧毁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石油沟的工人把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焕发出来的冲天的革命干劲,用到生产上去。他们冲破洋框框,迎着困难,开展了一场向资产阶级技术“权威”定为的“无油区”“报废井”要油的战斗。
工人们决定首先修复十号井,打响第一炮。这口报废多年的油井已填满了泥石,下钻不久,在井下十六米深的地方就遇到了大石头。没有钻机,又没有钻盘,工人们说:“困难再大,没有毛泽东思想威力大,石头再硬,没有石油工人的骨头硬。”他们高声朗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用人推磨的办法一圈圈往下钻。经过四十多个小时的顽强战斗,终于钻穿了石头。
十号井修复了,第一炮打响了,原油象喷泉一样向地面涌上来。为了彻底摸清整个油田的地下情况,老工人陈茂玉和学徒工李青山,遵照毛主席关于调查研究的伟大教导,手捧红宝书,身披老羊皮,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守在油井旁,仔细地观察油井的每一点变化,经过三天三夜的连续战斗,终于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们就是用这样的精神,分析了大量的油井资料,作了一万多次对比,得到了二万多个数据,使十几年来一直没有开发的“无油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原油,使二十九口“报废井”得到修复,扩大油田面积三分之一,原油年产量翻了一番。
“自力更生”的精神永放光芒
石油沟油田的建设,处处闪耀着毛主席“自力更生”这一伟大思想的灿烂光芒。在整个油矿建设过程中,他们从来不叫喊困难,从来不向上伸手,从来不躺在国家身上吃“现成饭”,始终立足于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群众的创造力。他们在生活设施上坚持低标准,在生产建设上坚持搞土洋结合。
为了增加油田的能量,生产更多的原油,工人们提出要建设一个注水站,给油田注水。有个技术人员计算了一下,需要国家投资十几万元。工人们说:“向国家伸手,可不是咱矿的规矩啊!我们要一不向国家伸手,二不靠兄弟单位,自己动手建设注水站。”当时两手空空,要啥没啥。没有图纸,几个老工人凑在一起,七嘴八舌,用石头、砖块作标记,摆出了注水站流程的图样。没有厂房,他们把已经作了羊圈的一个临时发电房修复使用。没有机泵,他们从兄弟单位找来两台废泵,拼装成了一台注水泵。没有设备,他们从废料堆里找来四个废的油气分离器外壳,改装成了过滤器。从设计到投产,没有要国家的投资,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一座注水站。
随着油田面积的不断扩大,一批批新井投入生产,需要建立集油站。但是,安装井架和抽油机,工作量很大,有的人就主张由国家来投资,请基建单位来施工。大多数工人不同意这种意见,他们提出:“不吃现成饭,不当伸手派”,“少花钱要办事,不花钱也要办事”。共产党员、转业军人曹友伦带领一批工人顶风冒雪,跋涉几十公里,跑遍了全局各个单位的废料堆,找来了一些废旧钢材和井架,一点一滴,拼拼焊焊,全部修复利用了起来。买台新的抽油机得花一万三千多元,他们就从外单位找来一批报废了的抽油机,自己修理,自己安装,用到生产上去。集油站需要一个大油罐,他们就从二十多公里以外的河坝上,把一个满身都是窟窿的破油罐拉了回来,用榔头一锤一锤地把罐壁矫直,补了又补,焊了又焊,大大小小焊补了八十四个“补钉”,然后用于生产。工人们称赞它是“老八路作风的产物,石油沟精神的结晶”。就是这样,他们没有向国家要一副新井架、要一台新抽油机,自力更生地建成了集油站,保证全矿二十多口新油井提前投入了生产。
工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职工家属也不甘落后。在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光辉照耀下,这个矿的一百零九户家属,在海拔二千八百多米的祁连山坳,开荒种地,自力更生解决粮食问题。她们自己盖房屋,自己打农具,从七十多米深的山沟里把水引上来,种植了小麦、青稞、油料、蔬菜。三年来,生产了六十九万斤粮食,二十二万斤蔬菜,还饲养了牛、羊、猪七百多头,做到了粮、菜、肉三自给。
让艰苦奋斗的作风代代相传
石油沟油矿的革命工人、革命干部始终牢记毛主席关于“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伟大教导,事事、处处注意培养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作风。
他们身在油田节约用油。工人们保养机器,手里总是提上两个小油桶:一桶是干净的煤油,一桶是用过的煤油。擦洗零件、配件,先用脏煤油,然后再用干净煤油。脏煤油实在不能用了,就用自己建造的“土炼炉”回收以后再用。许多老工人,上班都背着一个小口袋,见到一个螺丝帽、螺丝钉、瓦斯垫,都拣回来,利用业余时间,把这些东西一件一件修配好。打扫井场用的大扫把,他们也舍不得买,而是到戈壁滩上打芨芨草,自己动手扎。八年来,全矿没有买过一把大扫把。这“土炼炉”、“小口袋”和芨芨草扎的“大扫把”等三件东西,工人们称作是石油沟艰苦奋斗的“传家宝”。
在革委会领导下,石油沟工人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持久地开展增产节约活动。这个矿的油田压力低,天然气量很小,过去资产阶级技术“权威”看不上眼,不加收集利用,全靠烧煤来供热。锅炉工人向革委会提出了“向天然气要热”的倡议。革委会大力支持,并带领全矿干部、工人,一起投入了收集天然气的战斗。敷设天然气网没有管线,大家就把埋在地下的废旧管线一根一根挖出来。全部用上以后,还差三千多米,工人们就把废料堆里一两寸长的管子头,一节一节焊起来。这三千多米管线就焊接了四千二百多道焊口。经过半年多时间,他们建成了四万多米长的天然气网,把一点一滴的天然气都利用起来。全矿区从工业保温到生活取暖,全都用上了天然气,一年为国家节约煤炭六千多吨。
石油沟的工人们,坚持把富日子当穷日子来过。他们说得好:“我们不单纯是为了节约几个钱,而是为了从思想上把住艰苦奋斗的关,为了子孙万代永不变修,为了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他们依靠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一九六九年的原油成本,比文化大革命前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二点五,为国家积累的资金越来越多,对国家贡献越来越大。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