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变碱滩为良田 变低产为高产 响水县连续四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产量增加近一倍,棉花产量翻了两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4-11
第3版()
专栏:

变碱滩为良田 变低产为高产
响水县连续四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产量增加近一倍,棉花产量翻了两番
据新华社南京电 江苏省响水县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坚决贯彻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变碱滩为良田,变低产为高产,连续四年夺得农业大丰收。一九六九年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比较,全县粮食总产量增加近一倍,棉花产量翻了两番,油料、生猪也有大幅度增长。这个历史上的缺粮县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并且向国家出售了余粮、棉花和油料。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和壮大,社员群众的生活也有很大改善。
响水县地处黄海之滨,是苏北一个易涝易旱的低产地区。一九六四年,全县革命人民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掀起了学大寨的群众运动,生产逐步上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全县人民狠批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大大提高,进一步激发了战天斗地改变低产面貌的雄心壮志。他们根据当地易旱易涝的特点,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翻土改田。几年来,全县兴建的水利工程,比过去十多年的总和还多。一九六九年,全县在治理过的盐碱滩上改种水稻四万多亩,第一年就获得丰收。这一年,有八个公社依靠集体力量架设了输电线路,建成十九座电灌站,为大规模治碱改土和扩大水稻面积创造了条件。
在开展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有些干部和社员曾经认为当地条件差,缺乏改变低产面貌的信心。这时,各级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
“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很多问题可以在学习班得到解决”的教导,在全县大办以学大寨为中心内容的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通过学习和对比,大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改变低产面貌的雄心壮志。大家越学越比,学大寨的方向越明,革命干劲越大,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思想越牢固。张集公社东风大队的干部和群众,一九六八年,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冒着严寒扫雪撬冰,开挖灌溉渠道,平整土地,把大片盐碱地改造成为稻田,一九六九年获得大丰收,由缺粮队一跃变为余粮队。
各地在兴建电灌站时,十分注意勤俭节约,不向国家伸手。有一个时期,全县水利配套工程缺少水泥筒,向外地购买需要大量的资金。通过发动群众,这个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大家群策群力,就地取材,几天时间就编了一万多只柳条筒代替水泥筒,既节约了开支,又满足了工程的需要。
这个县在开展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坚持运用毛主席倡导的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经常总结和推广群众中创造出的经验,推动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深入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