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勤俭办学十二年的渔场小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4-13
第3版()
专栏:

勤俭办学十二年的渔场小学
黑龙江省肇源县城郊公社渔场小学,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坚持勤俭办学。十二年来,不要国家一文投资,不要贫下中农负担,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了校舍,实现了教师工资、办学经费、学生学习费用和医疗费用自给,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办学路上闯难关
渔场小学,座落在松花江北岸的大江湾里,每遇江水出槽,这里便是一片汪洋。一九五七年,一场特大的洪水,淹没了庄稼,冲倒了房屋,学校淹塌了。当地贫下中农大力开展生产自救,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了家园。大队党支部根据贫下中农的要求,决定把学校再办起来。
要办学困难很多,党支部书记同贫下中农商量,决定让当地唯一的“秀才”、只念过七年书的贫下中农子弟刘希友来领头办学。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在共产党面前无困难,就是因为他能够克服困难。”没有校舍,老贫农何宝堂主动让出自己家外屋作教室;没有书桌,贫下中农主动送来饭桌;没有黑板,老贫农姜文波把自己家的面板做成黑板送来;没有凳子,师生们自己动手做墩子;没有粉笔,就用红土块代替。学生们没有文具,刘希友把自己要做衣服的钱拿来给学生买笔和纸。就这样,这所学校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开学了。
第二年春天,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何宝堂家的外屋再也招架不了啦。教师刘希友决心带领学生自己动手盖学校。每天早晨天不亮,刘希友就起来挖土、打墙,白天照样给孩子们上课。晚上,他和孩子们一直干到深夜。贫下中农对自己的学校都热心支持,有的献木料,有的送来秫秸。他们没向国家要一分钱,三间校舍很快就盖起来了。
学校规模大了,办学需要的经费也成了问题,是靠国家,还是增加群众负担,还是靠自己?师生们的回答是:“自力更生!”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春天,到大江湾里开荒种地;夏天,顶着烈日到附近山上打草挖药;冬天,他们冒着严寒经营渔业,做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师生们辛勤的劳动,为建设学校奠定了物质基础。现在,渔场小学有校田三十亩,一片草原,一片柴林,一个鱼池,还养牛十四头。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在校学生人数由原来的三十多人增加到九十人,附设了初中班,孩子们念初中可以不出队了。
在阶级斗争的风浪里成长
就在渔场小学迅速发展的时候,一小撮阶级敌人妄图进行破坏,他们恶毒攻击说:“江湾套里办学堂,两天不黄三天黄。”在红鱼泡村,一个地主分子从外地请来个“老学究”,拉走十二名学生办起了封建私塾,同渔场小学唱对台戏。面对阶级敌人的猖狂进攻,师生们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军队,或者一个学校,如若不被敌人反对,那就不好了,那一定是同敌人同流合污了”的伟大教导,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和贫下中农的支持下,他们顶住了这股黑风恶浪,冲垮了阶级敌人占领的教育阵地,夺回了教育大权,使受骗的学生回到了渔场小学。这场斗争的胜利,更加鼓舞了师生们克服困难,坚持为革命办学的雄心,学校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日益茁壮成长。
但是,一小撮阶级敌人并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他们混在革命群众中,打着“造反”的旗号,恶毒攻击渔场小学“光劳动不念书”,是渔场大队的“第五生产队”。他们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要学校交出校田、草原、牲畜,妄图扼杀这所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土”学校。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同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激烈斗争的这个关键时刻,贫下中农和革命师生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越学心里越亮堂。他们坚定地认为,学校的路子走的就是对!革命师生们高举革命大批判的旗帜,用毛泽东思想狠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揪出了阴谋篡夺学校大权的阶级敌人,进一步巩固了无产阶级教育阵地。
艰苦奋斗精神永不变
渔场小学勤俭办学十二年,始终保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去年,随着事业的发展,渔场小学需要扩建九间校舍,国家给他们拨了九百元基建款,为这件事,全校革命师生展开了讨论。有人说:“我们十多年没向国家要一文钱,现在要盖这么多的房子,今年又遭了灾,国家给些钱也应该。”绝大多数人不同意这种意见,他们说:“勤俭办学是我们的本份,庄稼遭灾,思想可不能‘遭灾’,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的大旗一直扛到共产主义。”师生们自己动手,一面上课,一面劳动,奋战一个秋天,完成了扩建校舍的任务,把国家拨的款节省下来,如数交回给上级。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渔场小学越办越好。师生们遵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仅学文,而且学会种田、打鱼、饲养牲畜、打草挖药、理发、编织,还学会医治简单疾病。
(据新华社哈尔滨十二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