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千米高山种双季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4-14
第3版()
专栏:

千米高山种双季稻
东塘公社北山大队革命领导小组组长 楼溪潮
我们北山大队居住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冷坞里,气候寒冷,阳光少。全大队仅有的五十亩零星田地,历来都是“芒种”插秧“重阳”收,稻头半个熟半个青,产量低得可怜,过去最好的年景亩产也不到三百斤。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给我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广大贫下中农、革命干部满怀信心地说:“大寨人能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创奇迹、夺高产,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一季稻变双季稻呢?”这一年,我们打破了多少年来只种一熟中稻的旧习惯,大胆地改种早稻,试种晚稻。结果,早稻顺利地成功了。二十多亩晚稻却只见稻头不见谷,只好割了当牛草。这时,一小撮阶级敌人乘机跳了出来,胡说什么“劳民伤财一场空”。
毛主席教导我们:“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阶级敌人反对我们种双季稻,正说明我们做对了。我们就狠斗了敌人,坚定了试种双季晚稻的信心。
广大贫下中农不气馁,继续干。我们试验,失败,再试验,到一九六七年,整整试种了四个年头,还是不见成功。这时,少数干部和社员也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这高山顶终究不是种晚稻的地方。
高山顶到底能不能种双季稻?为什么试验一再失败呢?我们组织大家反复地学习了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实践论》。毛主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广大贫下中农认真地总结了前几年失败的教训:原来我们在试种双季晚稻时,没有从北山光照少、气候冷、生长期短等实际出发,从育秧到插秧,从耕作到管理,都是搬用了平原地区的那一套。我们的做法不合乎客观的规律性,结果,不等稻子成熟,霜期已到,所以失败了。
毛主席的哲学思想的光辉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一九六八年,我们接受了以往的教训,根据本地特点,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们一方面向外地“借”阳光、“借”气温(即在平原地区育秧),使早稻收割期提前,相对地延长晚稻生长期;另一方面,育壮秧、快收种、勤管理,促使晚稻早发棵,早成熟。这样终于成功地在五亩试验田里种出双季晚稻。单晚稻这一季,平均亩产二百六十多斤。广大贫下中农高兴地说:“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就是好,北山顶上也能种晚稻。”一九六九年,我们在狠抓人的思想革命化的同时,又采用了选良种、巧灌水等新的增产措施,使晚稻喜获丰收,单产又比上一年增加一百多斤。
斗争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只要努力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尊重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用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各种不同的矛盾,我们就会所向无敌,无往不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