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快马加鞭未下鞍——记水源公社革命群众和干部继续革命夺取新胜利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4-18
第4版()
专栏:

快马加鞭未下鞍
——记水源公社革命群众和干部继续革命夺取新胜利的事迹
位于辽河下游、渤海之滨的辽宁省营口县水源人民公社是辽宁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被人誉为“水乡大寨”。多年来,这个公社的革命群众和干部,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身居水源,胸怀全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一个“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盐碱洼,建设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水乡大寨”。水稻平均亩产由解放初期的二三百斤提高到八百多斤。几年来植树造林一千五百亩,修建集体养鱼池六百亩,集体养猪一万多头,集体储备粮和公共积累逐年增多,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和发展,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共两亿多斤。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水源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并没有在成绩面前止步,他们继续革命的步伐迈得更大了。
生产水平越高越要大挖生产潜力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水源公社连续十年获得大丰收。但是,生产水平越高,社员和干部越是遵照毛主席关于“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伟大教导,大挖增产潜力,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这个公社的水源大队,几年来平均每年亩产水稻达到一千斤,有的田块最高亩产达到一千四百多斤。可是,这个大队的革命群众从没有满足于已得的成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从各方面大找差距,实行科学种田,大挖增产潜力。现在,他们已为当地水稻稳产、高产摸索出了一套经验,并且选育出四个水稻优良品种,在省内外作了推广。去年,他们又乘“九大”的浩荡东风,进一步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在“土”字上做文章,决心在辽河大坝的一片烂泥遍地、芦苇丛生的河滩地里筑坝造田,向荒滩要粮。开始,有的人觉得这样做不保险,担心涨水被冲。公社党委副书记吕文录就向老贫农求教。老贫农说:“干吧,能多收一茬,也是咱们为国家多作了一分贡献!”他们每天出动三百多人,拦河造田,与河争地。经过一段时间的顽强苦战,终于拦河造田一百二十多亩。
今年年初,全公社的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在中央两报一刊元旦社论的鼓舞下,为夺取农业大丰收掀起了兴修农田水利的新高潮。利民河是流经水源公社的一条较大的河流,灌溉着全社二万多亩水田。由于个别地方淤浅,排水不太畅通,影响农业增产。一支三千多人的清淤大军,在北风呼啸的三九天浩浩荡荡开到了利民河畔。在十华里长的冰河上,人们穿着单衣,抡起十八磅重的铁锤,破冰清淤。有些人的虎口震裂了,血染红了锤把,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疼。在清淤战斗中,公社党委会和革委会的领导成员,带头干在前,那里艰苦就在那里劳动。原计划十五天完工的清淤工程,只用十天就胜利完成了,给水源公社夺取今年农业更大丰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对国家贡献越大越要争取更大胜利
毛主席教导说:“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水源的革命群众牢记毛主席的这一伟大教导,在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一心想的是:成绩越大,越要为革命作出更大贡献!他们把多插一棵秧,多灌一次水,多施一遍肥,多卖一斤粮,都看成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去年正当插秧大忙季节,由于天旱,引起海水倒灌,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咸潮。几天工夫,辽河水的咸度猛增到千分之四点三。插秧工作被迫停止,已插上的秧苗渐渐枯黄。全公社马上进行抗旱抗咸紧急动员,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刚懂事的孩子,都投入到这场紧张的斗争中。上下水线的淡水淘干了,人们就用盆端、瓢舀,从泥塘往田里运水。许多老贫农宁肯饮辽河咸水,也省下一点一滴的淡水灌田。在这关键时刻,传来了上游水库开闸放水的喜讯。水源的贫下中农望着发黄的稻苗和干裂的田块,多么盼望淡水早一刻到来呵!可是,当他们一听说上游社队、尤其是盘锦垦区的水田也急待用水的时候,马上打消了开闸引水的念头,把水让给上游社队,自己继续加紧抗旱。他们说:宁肯干死本社本队的稻苗,也要保住兄弟社队增产。
水源贫下中农战胜了干旱,插秧工作又紧张地开始了。由于旱死了一些秧苗,秧苗的储备顿感不足。就在这时,又传来盘锦垦区新开发的水田缺少秧苗的消息,广大贫下中农纷纷向革委会提出:“就是从苗眼里往外拔苗,咱也要支援兄弟地区!”不少大队立即发动贫下中农,挑选一批壮秧送给了盘锦垦区。
这一年,水源的社员群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胜了旱、涝、风、霜的危害,又获得了丰收。全公社共收粮食四千多万斤,向国家交售粮食二千六百多万斤。仅有一百多户的新光大队,平均每户交售给国家的粮食有一万一千多斤,平均每人二千多斤。
丰收之后,水源的贫下中农想得更宽,看得更远了。他们经常以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来鞭策自己。他们说: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他们把大力支援兄弟社队增产,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他们听说营口县东部山区的建一公社的革命群众决心改变低产面貌,要开发水田提高粮食产量,很受鼓舞,就主动同建一公社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挑选了政治思想好、水稻种植技术高的老贫农,到建一公社去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帮助他们掌握水稻种植技术。这一年,地处山区的建一公社第一次收获了黄橙橙的水稻。
集体经济越发展越要发扬艰苦奋斗作风
在集体经济飞速发展、社员生活不断提高的大好形势下,还要不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对已由穷变富的水源来说,是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
在新的考验面前,水源公社的带头人,不愧是穷不夺志、富不变色的铁汉子。他们用自己的模范行动,给广大社员树立了榜样。
被贫下中农亲切地称为“老班长”的前任公社革委会主任刘盛田,去年参加党的“九大”回来后,社员们都围上来问长问短。这时,有人指着他那用几根木棍支着后墙的破草房,关切地说:“盛田啊,你领着我们紧跟毛主席干革命,十几年来,水源到处都变了样,可就是你这破草房还没变,也该给自己盖一间新房了!”刘盛田婉言谢绝了人们的好意。他自己动手,和点泥,往破墙上抹巴抹巴,说:“这房子还能住它几年呢!”
公社党委副书记吕文录,有一张三条腿的办公桌。一天,有个大队干部向他建议把它换掉。吕文录爽朗地回答:“这张桌子千万丢不得!丢了它,就是丢掉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水源公社领导干部没有忘记:互助组时期,畜力不足,贫下中农就用人拉犁;生产缺乏资金,就连夜编草席积累资金。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实现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农、林、牧、副、渔得到了全面发展。曾经同贫下中农一道经历了水源艰苦创业史的公社带头人,分外珍惜这一光荣的历史。在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的面前,公社党委会发动广大贫下中农认真总结了他们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斗争史,经常教育大家牢记两笔账:苦情账和幸福账,念念不忘阶级斗争,时时注意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阔步前进!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水源公社水源大队“三结合”的科学实验小组正在作稻种发芽试验。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