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黄河洼地变成米粮仓——记封丘县沿河地区引黄淤灌、改碱种稻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4-18
第4版()
专栏:

黄河洼地变成米粮仓
——记封丘县沿河地区引黄淤灌、改碱种稻的事迹
河南省封丘县位于黄河下游大堤北岸。由于黄河长期测渗浸润,沿河地区的大片土地,成了沙碱茅追、旱涝成灾的脊薄地。旧社会,这里的广大劳动人民,除遭受着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外,还受着风沙、盐碱、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袭击。那时,曾流传这样一首辛酸的歌谣:“旱天白茫茫,涝天水汪汪,草木栽不活,鱼虾也不长,灾荒年年没有头,逃荒要饭饿断肠。”
解放后,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封丘县沿河地区的贫下中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发扬“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精神,决心改变这一穷二白的沙荒、盐碱脊薄地。他们翻淤压沙,修建台田,挖渠排涝,开河建闸,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一九六六年隆冬,封丘县沿河十个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乘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东风,又开始了引黄淤灌、改碱种稻工程。
曹岗公社三合村大队老支书蒋廷带领五百多名民工,挺进有名的八百亩蛤蟆坑地打围堤。当时,地冻得硬邦邦,抓钩下去三个印,铁镐下去一点白。经过三天奋战,才挖了几十方土。社员的手被冻裂了,脚被冻烂了,个别人想打退堂鼓。老支书就及时组织大家学习《愚公移山》。他豪迈地说:“老愚公一家人能搬两座大山,我们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要坚决在这蛤蟆坑里筑起围堤。”学愚公,坚定了信心。大伙齐心协力,经过二十多天的奋战,四条坚固的围堤蜿蜒屹立在蛤蟆坑周围。这千年洼碱蛤蟆坑,经过黄河水的淤灌,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第一年播种的大豆,长得齐腰高。接着,三合村大队又把堤北的二千三百亩洼涝盐碱地全部淤灌成为良田,使这个连年吃统销粮的缺粮队,除留足口粮、种子、饲料和储备粮外,连续三年向国家交售粮食十六万多斤。贫下中农兴奋地说:“这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给咱开的万代幸福泉啊!”
一九六九年,封丘县革命委员会认真总结了全县二十个大队引黄淤灌、改碱种水稻的经验,加以推广,带动了沿河六十五个大队。他们组织了四万多民工,为完成十二万亩的引黄淤灌、改碱种稻任务而奋战。他们在挖渠开河,修桥建闸,筑堤淤灌工程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建成大桥闸八十一座,修挖各种渠道一百五十五条,为国家节约了很多资金。
三年来,封丘县沿河地区的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没向国家要一粒粮,一文钱,完成了第一批引黄淤灌、改碱种稻的任务。
去年秋天,沿河地区的广大贫下中农夺得淤灌、种稻第三个年头的大丰收,水稻平均亩产五百斤,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
丰收以后,广大贫下中农踊跃向国家多交粮,交好粮,以实际行动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去年,沿河地区六十五个大队向国家交售粮食三百万斤。这个过去的老灾区,已一跃变为米粮乡。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