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种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4-19
第2版()
专栏:

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种田
昔阳县大寨大队党支部、全体贫下中农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我们大寨人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多年来用毛主席光辉的哲学思想指导农业生产,大搞科学种田,越种越甜。
眼下,正是春耕播种大忙季节。如何打胜春耕生产这一仗,不是件容易事。和大自然打交道,千变万化,全靠人来掌握。只有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夺取农业的丰收。下面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高产作物与低产作物
在夺取高产更高产的时候,有些地方发生了玉米和谷子、豆类等小杂粮争地的矛盾。有些人看到玉米高产,于是只知道玉米挂帅,谷子少种,小杂粮挤得无处种。这种作法不对。
什么叫高产作物,什么叫低产作物?这不是绝对的。过去,我们大寨是“地无三尺平,年年多灾情,三天无雨苗发黄,下场大雨地冲光”。在这种条件下,什么作物都不能高产。当时,玉米播种面积只占百分之二十多,亩产二百来斤。现在,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了“地平如镜,活土层厚,肥力高,种啥长啥”,玉米平均亩产达到千斤以上,小麦、谷子、豆子,产量也提高了。小麦过去只种二十来亩,亩产百十来斤,现在种到百十多亩,亩产平均四百多斤。夏天收了小麦,或移栽上谷子(每亩能产六、七百斤);或复播上黍子(每亩能产七百多斤)。两季加在一起就是千斤以上。豆子过去是专种,一年占一百多亩地,只打两万多斤,现在每年间作的豆子也打两万多斤,年年超额完成国家任务,集体储备的豆子也多了。
对作物要有辩证的看法,对种植面积的安排也要有辩证的看法。正确地安排作物的种植比例不是件小事,它关系到国家、集体和社员个人三者的利益。一个队种多少玉米,种多少谷和其他作物,都要从“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一全局出发。只要是革命的需要,那怕是再低产的作物,我们也要下硬功夫把它种好,使它低产变高产。
肥堆与粮堆
人常说:“春看肥堆,秋看粮堆。”是不是肥堆大了,就能保证粮堆大呢?不能这样简单地看问题。肥堆多,只是物的因素好,重要的还得在施肥中发挥人的作用。只有肥料施得巧,庄稼才能长得好。有人说:“种地没巧,肥多就好;能耕巧种,不如懒汉上粪。”这不是科学种田法。
怎么才算巧施肥呢?毛主席教导说:“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种地施肥也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队有沙土地、粘土地、黑土地、白土地、阳坡地、背坡地,要因地施肥,不能瞎闹。如果把冷性肥上到冷性地,热性肥上到热性地,那就要冷的更打颤,热的更出汗,不但不起好作用,还起坏作用。我们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摸到了因地施肥的规律,把冷性肥上到阳坡地,热性肥上到背坡地;土粪上到沙地,炉渣肥上到粘土地。还要对不同的作物,施不同的肥料。玉米种籽大,种的深,主要用秸秆肥;谷子种籽小,种的浅,主要上羊粪、炕土、茅粪等细碎肥。玉米出苗后,对小苗弱苗吃偏饭;对地力不高、苗子瘦弱的早追肥,攻秆又攻穗;对地力高、苗子壮的晚追肥,主要攻穗子。由于我们根据各种不同情况巧施肥,所以七沟八梁一面坡,庄稼长得一个样。
除了巧施肥以外,还有一个靠什么肥的问题。是靠“白面面”(化肥),还是靠农家肥,这里也有斗争。我们大寨主要靠秸秆还田,靠发展养猪和大牲畜,增加农家肥。化肥也要,但不能依赖它。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自己动手积的肥堆换取支援世界革命的粮堆。
优种与劣种
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指示我们要十分重视优良品种的选择。优良品种是怎么样来的呢?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精心选择和培育出来的。优种有地区性。由于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条件不同,在这一地区是优种,到了另一地区就不一定是优种。因此对优良品种也要有辩证的观点。
有人认为,从外边换回来的种籽就是优种,其实也不一定。我们大寨从外地引回的种籽,首先要经过小型试验,成功后,再在大面积种植,决不能盲目推广。在试验时,也不是在一块地,一种土壤,一种地形试验一年就行,而是要在不同土壤和不同地形试验;还要经受旱、涝、风、雹、霜、冻、病、虫灾的考验,这样才会真正选出适宜本地的优种。比如我们大寨种的武安谷,就是从十二样谷子品种中选出来的。那十一样谷种是不是都不好呢?也不是的,主要是因为不适应我们这个地区。武安谷的特点是:适应性强,抗灾力强,倒伏少,在我们这里,不管种在梁地、沟地、坡地、平地、红土、白土、沙土、黑土地,产谷和产草量都高。
优种不是固定不变的,种植时间长了,有的就会由优种退化为劣种。但是如果人们连年进行选种和培育,不但能使优种不退化,而且会把优种变得更好。我们种的武安谷,从合作化以来一直种到现在,没有退化,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就是年年秋天坚持田间穗选的结果。有人认为谷子种几年必须换种,不换种就要减产,这是光管下种,不管选种,没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当然,有些品种的退化,目前人力还不能抗拒。我们种的晋杂一号玉米种籽,前几年很好,近几年就开始退化了。我们一面重新配种,一面进行引种试验,选新的玉米品种来代替。这样,也保证了玉米稳产高产。
深种与浅种
深种是我们大寨增产的一条重要经验。深种的好处是根子扎得深,能抗旱,抗倒伏。深种比浅种一亩地能多收一百二十来斤粮食。
深种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活土层厚。怎样把活土层加厚呢?一是秋天深耕,二是夏天深刨,加上担土垫地,精耕细作,多施有机肥,使土壤达到了疏松软绵的程度,就为深种创造了条件。如果没有深耕、深刨和垫地,地里的活土层很薄,一深种,就把种籽放到死土上,庄稼怎能扎根!还有的虽然耕得很深,但地里的土块很大,播种后土块压的苗子长不出来,这也不能达到深耕的目的。
过去,大寨地里的活土层只有三寸深,玉米播种只有二寸深。现在大寨活土层厚了,玉米深种一般三到四寸。有一年特别干旱,为找墒下种,种到五寸来深。我们深种也不是千篇一律。比如,梁地和阳坡地,水分少,地温高,种得就深一些。大黄玉米幼芽顶土力强,就比金皇后种得深一些。就在一块地里,在土层厚的、土壤干的地块上,也要比土层薄的、土壤湿的种得深一些。
在玉米深种的时候,要在玉米株间间作豆子。但种豆不宜深,深了就出不来。玉米要深,豆要浅,这就是矛盾。我们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采取了捏豆子的人先用脚往犁沟里培点土,使豆子种得比玉米浅,保证了豆子的全苗。有的地方对这一矛盾没有认识,或认识了但没有认真去解决,结果春天入地的豆种很多,秋天收获的豆子很少,甚至种豆不见豆,就是因为没有掌握种庄稼深与浅的辩证法。
密植与稀植
种庄稼究竟稠些好,还是稀些好?我们体会是,过稠了也不好,过稀了也不好,稠稀要合理。
怎样就算合理呢?毛主席教导我们,研究任何矛盾的特性,
“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大寨过去每亩地种玉米不到一千株。群众说:“玉米地里卧下牛,还嫌种得稠。”解放后,经过整修土地,加厚活土层,增加肥料,每亩播种玉米增加到一千六百株到二千四百株。但是,我们不是想种多少株就种多少株,而是根据不同的地形、土壤、肥力以及不同的品种,种植不同的密度。比如,沟地肥力高,通风透光差,种植高大的金皇后玉米,每亩可种一千六百株到一千八百株;梁地通风透光条件好,种植晋杂一号玉米,每亩可种二千株左右。
最近几年,大寨田越修越好,越养越肥。有的人认为种植的株数也应该不断增加,才能多增产。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去年我们为了夺高产,有些土地种得稠了一些,陈永贵同志发现后说:“现在地肥了,玉米长得高大,种稠了影响通风透光,秆子长得高,穗子长得小,产量上不去;如果稍稀一些,种一株是一株,秆粗穗大,籽粒饱满,产量高。”到秋天,我们把种得稠的和种得稀的分别收打,稠的一亩二千株,打下一千斤,每株平均五两;而稀的一亩一千六百株,打下一千一百二十多斤,每株平均七两。两相对比,稀的比稠的一亩多打一百多斤,而且带田长得好,玉米籽粒也饱满。这使我们认识到稠与稀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它是根据地力、品种、通风、透光等条件规定的。只要种植密度能充分发挥了土地的增产潜力,就是合理。
有些地方种植玉米,或者过稀,或者过稠。稀的是受旧的耕作习惯束缚,没有随着土地的整修、肥料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种植密度;稠的是在土地、肥料等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缺乏试验,盲目增加株数。这两种倾向都没有反映客观实际,所以都不能增产。究竟种多少合适,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品种先作试验,后作结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