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阅读
  • 0回复

首先要看到人的积极因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4-23
第3版()
专栏:

首先要看到人的积极因素
廊坊公社西小街大队党支部委员 刘福星
毛主席教导我们:“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
我们西小街大队是由廊坊镇的部分居民和干部家属组成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年年吃国家粮食。谁要批评我,我马上掰开手指和他比条件:第一,地少。全队共有五百多亩地,每人只合九分地,还有三分之一是薄、碱、沙、洼。第二,人乏。一百四十六户中,只有四十五户是庄稼人出身。第三,家底薄,没有积累。有了这“三大条”,我觉得吃国家粮食比谁都硬气。
一九六六年,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发展,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广大群众决心改变生产的落后面貌。当时有的人提出:“咱能不能改变改变这落后面貌?”我摇摇头说:“别处行,咱不行”,接着我又搬出了那“三大条”。当时有人顶了我一句:“难道克服你那三大条比大寨三战狼窝掌还难吗?”当场问得我没话可说。人们又七言八语地批了我这“三大条”。有的说:“地少固然不利,但是可以集中施肥,可以加工管理,这又是由低产变高产的有利条件。”也有的说:“地薄可以治,只要下功夫,什么都能变。”妇女社员也说:“我们也有两只手,为革命不能吃闲饭。”人们越说越有劲,我还是不服气,心想:“说是说,干是干,拿不出事实来,我这‘三大条’还是不能变。”
但是,革命群众的干劲可足了。大家封沙造林,改良土壤,开渠打井,平整土地,没有牲畜人拉套,没有大车肩膀挑,人还是那帮人,但是越干越欢;地还是那块地,但是越变越好。到了秋后粮食一上场,亩产四百五十二斤,历史上第一年实现了粮食自给。我那“三大条”彻底破产了。
我的毛病究竟在哪儿呢?贫下中农反复帮助我学习毛主席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和
“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的教导,使我思想彻底转过了弯子。认识到,困难的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承认困难,发动群众去解决困难,什么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
广大群众看我思想开了窍,信心更足了,接着我们又共同制定了改良土壤、水利建设、种植改革等三项计划。在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指引下,经过三年苦战,动土三万多方,使一百五十亩沙荒变成了良田,五百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并且全部实行了复种。在不断改造不利条件的过程中,全大队的生产水平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九六七年粮食亩产五百多斤,一九六八年增加到六百多斤,一九六九年虽然受了严重灾害,粮食亩产仍增加到六百三十二斤。随着条件的变化,生产的发展,不但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公共积累、粮食储备也越来越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