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用毛主席哲学思想实行科学种田——江西萍乡市湘东镇砚田大队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4-24
第3版()
专栏:

用毛主席哲学思想实行科学种田
——江西萍乡市湘东镇砚田大队的调查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镇砚田大队,运用伟大领袖毛主席光辉的哲学思想指导科学种田,使水稻连年高产。一九六九年粮食产量双季都跨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有的生产队平均亩产最高达到一千九百三十一斤。
科学种田推动了生产连续跃进
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是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最科学最精辟的总结,是实行科学种田的纲领。砚田大队在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中,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使农业生产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跃进。
第一次是从一九五八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始的。这一年,砚田大队学习和运用毛主席关于抓主要矛盾的哲学思想,分析了过去本队粮食产量很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易旱易涝。于是,他们依靠集体力量,兴建和改建了排灌渠道,修建了防洪堤,并改革了提水工具。旱、涝问题基本解决后,粮食产量第一次跨过了“纲要”指标。
第二次是一九六三年。水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增加肥源和合理施肥,就成为增产的主要关键。他们提出“千斤粮、百担肥”的积肥战斗口号,全面播种绿肥,积极增加厩肥。这一年由于肥料充足,加上防病灭虫等其他措施的配合,全大队平均亩产突破了千斤大关。
第三次是一九六五年大面积推广矮秆良种。狠抓水、肥、土以后,这个大队连续几年的产量一直在千斤上下跳动。虽然加工加肥,产量仍然不能继续增长。他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教导,经过多次科学试验,找到了原来的高秆品种产量到一定程度便上不去的原因,一是不能适当密植,二是不耐肥。要实现高产再高产,就得解决“种”的问题。一九六四年,他们从福建带回一百多斤矮脚南特号良种,经过试验,一季亩产达八百一十二斤。第二年,早稻播种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种上了矮秆良种,全年亩产达到一千四百二十七斤。
第四次是一九六八年。在大面积推广矮秆良种以后,由于各种矮秆良种生育期不同,耐肥强度不同和抗病能力不同等差异,产量也不相同。他们又根据“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的哲学思想,针对各个品种的特性,在栽培管理上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结果,这一年又获得了亩产一千六百九十七斤的大丰收。
唯物辩证法威力无穷
砚田大队实行科学种田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尝到了甜头,也吃过苦头。他们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的关系,把失败看作成功的起点。砚田大队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运用毛主席关于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不断总结正反两面的经验,逐步摸到了水稻栽培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掌握品种新陈代谢的规律,不断地更换新的优良品种。推广矮秆良种以后,有人认为可以一劳永逸地使用,不需要再调换新品种了。这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良种。砚田大队贫下中农通过生产斗争的实践,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任何一个好的品种都有产生、发展、退化和最后被更新品种所代替的过程,也就是新陈代谢的规律。比如曾经在砚田首先推广的晚稻品种“吊杀鸡”,一九六五年试验成功,第二年大面积推广,第三年稳定了一年,第四年开始退化,产量下降,到一九六九年完全被淘汰了。事实证明,对好的品种也要一分为二。砚田大队掌握了这个规律以后,近几年来主动培育和更换了三十多个品种,获得了增产。
二,掌握水稻要水与怕水的规律,合理灌水。过去这里流传着一句农谚:“禾打苞,水撑腰”,一味强调水稻要水。在科学种田中,他们掌握了水稻既要水又怕水的规律:在栽禾后二十五天以内要水,需用浅水灌溉;二十五天以后怕水,要排水晒田。在晒田的过程中,还要掌握轻——重——轻的原则:抽穗前后,保持薄水抽穗;齐穗后需干干湿湿,避免长期浸水。由于掌握了水稻要水又怕水的规律,禾苗生长粗壮硬健,谷穗饱满。
三,掌握施肥规律,促进与控制相结合。对禾苗促进与控制相结合,是合理施肥的一个重要规律。过去这里种田,只讲究施肥促进,不讲究合理控制,适可而止,造成禾苗“一路青”。结果十成的禾,只有八成的谷,甚至出现谷未熟先倒伏的现象。现在掌握了适当的又促进又控制的施肥方法,禾苗穗子根数多,粒粒饱满,八成禾可结十成的谷。
四,掌握病虫害规律,以防为主。在推广矮秆良种以后,出现病虫害增多的情况。开初,砚田大队对矮秆良种发病生虫的规律认识不足,往往到灾情严重以后才打药治。以后,他们调查矮秆良种发病的原因,发现矮秆良种禾秆不健壮而又郁闭不通风,就容易发生病虫害。于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既适当密植,又通风,使禾苗既青绿,又健壮,造成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同时勤检查,发现病虫,立即统一时间、统一行动,用打歼灭战的办法加以防治。因此,克服了矮秆良种大量发生病虫害的现象,保证了丰产丰收。
五,掌握和处理好密植的规律。这个大队开始推广密植时增了产,群众劲头很大。但有的人产生了“越密越好”的片面认识,有的田块出现了脱离实际的高度密植。因禾苗太茂密,郁闭不通风,又缺乏阳光,影响了“个体”生长,因而容易发生病虫和后期倒伏;也有的水田种得过稀,虽然蔸壮粒满,“个体”生长很好,但由于株少穗少,平均产量也不高。他们总结了以上经验,一方面抓紧禾苗早生快发和壮籽,一方面积极推广合理密植,增加株数,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管”字上下功夫。这个大队在反复的实践中认识到,在科学种田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唯物辩证法正确认识和抓好“管”字。这个大队出现过不少这样的情况:水、肥、土、种条件大致相同的田块,由于栽培管理上下的功夫不同,结果产量相差很大。
科学种田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第一,砚田大队贫下中农在科学种田的实践中,通过“三靠”,即靠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靠农业“八字宪法”的指引,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实现了生产上的“三变”,即低产变高产,穷队变富队,瘦地变良田,壮大了集体经济,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唯物辩证法成了贫下中农手里的锐利武器。砚田广大贫下中农在科学种田的道路上,不断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们清醒地看到:在高产之年,存在有低产田块;在科学种田中,也有不科学的地方;在生产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之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高峰在前头。他们在实践中,就这样不断地大破“生产到顶”思想。一位贫农“土专家”说得好:“过去,有保守思想的人,把低产看成顶点,如今搞科学种田,把高产当成了夺取更高产的起点。”
第三,在科学种田中培养了一批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土专家”。他们是活学活用毛主席哲学思想的积极分子,又是改革旧的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实行科学种田的尖兵。革命群众热情地称赞他们是“泥秀才”,是顶呱呱的“土专家”。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