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草棚大学”育新人——记广西东兰县“五·七”干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4-25
第4版()
专栏:

“草棚大学”育新人
——记广西东兰县“五·七”干校
在广西右江老革命根据地的长岗岭上,一片葱郁翠绿的庄稼,簇拥着一排排新盖的草房,这就是被誉为“草棚大学”的东兰县“五·七”干校。一年多来,这个干校的“五·七”战士,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艰苦创业,沿着毛主席指引的“五·七”道路不断前进,获得了思想、生产、体质三丰收。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一九六八年十月,东兰县革委会决定举办一所“五·七”干校。有的人提出到县城附近的一个农场去,那里有家底,自然条件也好,无论从当前的筹建工作或今后的发展来看都较为有利。多数干部说:到农场建校这有利,那有利,就是不利于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不利于改造世界观。他们提出要把“重新学习”的课堂设在长岗岭上。县革委会支持大多数同志的意见。于是,“五·七”战士们怀揣红宝书,身背背包,肩扛锄头,步行八十多里来到长岗岭。
到了长岗岭后,“五·七”战士把自力更生、勤俭办校作为“重新学习”的第一课。没有房子,他们冒着寒风急雨,上山砍木料,割茅草,盖草棚;没有锄头、柴刀,他们烧起熊熊的炉火自己造;没有粪筐、泥箕,他们劈竹自己编;没有肥料,他们跑遍荒山野岭拾牛粪;他们不会做犁架,就拜老贫农为师,经过十几次试制,终于成功了。
在建校过程中,“五·七”战士遵照毛主席关于“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教导,一切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力求节约。原来上级拨给他们两万元的生产资金,他们只用了八千元买耕牛、化肥和一些急需的生产工具,余下的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们一面勤俭建校,一面积极劳动生产,很快开出了大片荒地。第一年播种的农作物,平均亩产量就赶上和超过了当地一般的亩产水平。
滚一身黄土,炼一颗红心
东兰县“五·七”干校的学员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的伟大教导,坚持在斗争中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认真改造世界观,不断提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校革委会在考察学员完成任务情况的时候,不是只看物质成果,而是着眼于思想的收获,立场的转变。
去年秋天,遇到了严重的干旱,一片翠绿的玉米枯黄了。怎么办?个别学员说:现在连人吃水都有困难,挑水抗旱划不来,不如另找其它门路,把这个损失补上。校革委会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教导。大家说:不抗旱,不仅丢掉几亩玉米,更重要的是丢掉了无产阶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我们就是要靠一副肩膀两只手,抗旱保苗,取得思想、生产双丰收。在统一了认识以后,学员们打着火把到几里外的河里去挑水,连续苦战了十四昼夜,肩膀磨破了,眼睛熬红了,仍然坚持战斗。校革委会主任吴梦辉患有严重的胃病,照样带领群众那里有困难就往那里冲。在学员们的努力下,终于战胜了干旱,夺得了较好的收成。
为了更好地改造思想,增强革命的意志,学员们总是寻找一切机会刻苦锻炼自己。下乡宣传,本来可以坐车,他们偏要走路;运粮本来可以用拖拉机,他们硬是用板车推。他们说:看起来坐车子是快,但对自己改造世界观,提高继续革命的觉悟来说却是慢了。
由于明确了方向,狠抓改造世界观这个根本,他们在艰苦奋斗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继续革命的觉悟就提高一分,在思想感情上和劳动人民的距离就缩小一步,他们身上的黄土多了,忠于毛主席的红心也炼得更红了。
新华社通讯员(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