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治水的辩证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6-19
第2版()
专栏:

治水的辩证法
江苏省盐城县大冈公社解放大队党支部书记 卞新余
伟大领袖毛主席光辉的哲学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无价宝。用它武装头脑,人变样;用它改天换地,地换装。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三年多来,我们大队运用唯物辩证法治水,新开了十一条能大灌大排的河,整修了二十八条灌溉渠和排水沟,填平了三十条废旧的小沟小河,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重新安排河山。把狭窄、淤塞、弯弯曲曲的旧水系,改变成横竖笔直、灌排方便的新河网,彻底改变了“低洼田涝煞,高垛田旱煞”的局面,达到了旱涝保丰收。这三年来虽然不是遭到干旱就是大涝,全大队粮食仍然获得了大幅度的连续增产。一九六八年,实现了粮食亩产跨《纲要》,一九六九年,粮食每亩产量平均一千一百五十七斤。
新与旧
我们解放大队地处里下河地区,旧的小沟小河比较多。这些旧水系对农业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振奋了广大革命人民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们冲破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爬行主义”的束缚,树立了大寨人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提出了建设新水系的规划。这个规划一提出,有些人不同意,他们说:旧水系只要能灌能排,能增产一点就行了。
到底要不要建立新水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的教导,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对旧水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大家看到,旧水系对抗御一般的旱涝灾害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旧水系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三个不适应:一,不适应实现机械化、电气化。二,不适应实现条田化。三,不能大灌大排,一旦遇到大旱大涝,就抵挡不住。这样一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为了保证农业的不断发展,旧水系一定要破,新水系一定要立。不破不立。只有大破,才能大立。
建设新水系的战斗开始了。这时又产生了另一种倾向,有人主张,凡是旧河道,全部废除,要全部新开。一天,我们发现五队有一条旧河本来可以利用改造,有些人却要求新开。为了克服这种全盘否定旧水系的片面性,我们又遵照毛主席关于“对于任何问题应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的教导,发动群众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重新分析旧水系的利弊。大家认识到,旧水系,从全局上看,是不适应的,要大破;但是,不等于每一条河都不适应,有些河基本上不适应,也不等于每一段都不适应;有些段还是可以利用的。不看到这一点,把旧水系看成是绝对的坏,陷入“一点论”,就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对于多快好省地进行水利建设是不利的。
如何使旧水系由不适应变成适应,方法也不是“一刀切”,应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又引导大家分析旧水系有哪些无用的地方,有哪些可取的地方,正确对待,分别处理。对于那些根本无用甚至妨碍农业生产的,就坚决重新开挖,对那些局部可以利用的,就采取改造的方法,裁弯取直,浚深拓宽,伸长相连,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三队原来有条死沟,灌不畅,排不出,有人主张填起来重开,经过以一分为二观点分析后,决定裁弯取直,利用南半部一百七十米长,改造成一条笔直的内外通连的新河,不仅灌排都很好,而且节省了开挖二千五百土方的劳力。
得与失
事物是在矛盾中前进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发生了。中心河的河样定下后,要挖损五队一些好田,他们提出要求把中心河移动一下。我们从这里看到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得失的问题。于是,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的教导,发动群众算了三笔得失的账:
一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账。大家一算,五队因开掉一些田要少收近万斤粮食,但中心河开成后,全大队解决了一千多亩田的排灌、上肥问题,每年可增产十多万斤粮食。局部看是失了,全局看却是得了。一个队干部说得好:挖了一条线,保住一大片,主动地失,才能取得更大的得。
二是农业和副业的关系账。开河虽然减少了一部分农业耕地,却为副业生产开辟了广阔的门路:河里养鱼,水面养水浮莲、水花生,河浜上栽柳树和桑树。副业的发展,为农业积累了资金,为农业增产提供了肥料,农业上同样是得了。
三是好田与坏田关系账。好田和坏田不是不变的,好田没有水灌溉,没有肥料和精心管理,就会变坏,而坏田只要有了甜水灌溉、洗碱、精耕细作、增施肥料,就会变成好田。
三笔账一算,五队的干部和广大革命群众都积极支持并带头开挖中心河。
在处理得与失的矛盾时,我们还注意把失降低到最低最低的限度,以最小最小的失,换取最大最大的得。我们在治水中发动群众讨论:开河中怎样做到少减或不减耕地面积。许多贫下中农献计献策,终于想出了开新河、填旧河的方法。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出脚远、花工大。社员们说:为了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吃点苦、多跑点路算不得什么。就这样,开新河,填旧河,铲平墩子,开去小田埂,把三十条小沟小河填平,耕地面积非但没有减少,而且扩大了五十多亩。
快与慢
当新河的工程动工后,五队有些干部、群众算了一笔账:全队一百零五亩土地,就有十七条小塘小沟要填起来,有七个大屋基墩子要铲除,八十三个坟茔要搬开,每个劳力起码要挖上千方的土。他们说:别的农活不做,光开河就要干大半年。主张慢慢来。
究竟应该怎样算这笔账呢?我们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帮助大家不算死账,算活账。许多社员说:“我们有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只要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我们干部和社员群众一起,在紧张农忙季节,白天忙收种,晚上月光下搞水利,在零下十度的严寒里,我们也没有停工,还是破冰动工,连农历除夕和年初一,也破土开河。原来主张慢慢来的人,在实际战斗中深有感触地说:看这看那,就是没有看人这个决定因素;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广大群众中蕴藏着的极大的革命积极性。这是“大账”,是根本账。看不到这一点,不算这笔账,就会越算志越小。
小型水利纷纷上马,高速度地进行。这时,有一个队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产生了急躁情绪,要求全面铺开。我们认为,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又要从实际出发,不允许不顾条件的可能而去蛮干。
毛主席说:“打仗只能一仗一仗地打,敌人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那种想一口吞下一个饼,一锹挖出一个井的思想,是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有一个队,没有估计力量的可能,工程全面铺开,结果影响到夏收夏插,而且河道既不能灌,又不能排。我们总结了这个队的教训,提出一个要求:既要积极地干,树立高速度的思想,反对慢慢来;又要反对盲目蛮干,要有计划有步骤一段一段地进行。第一年集中力量把四、五队的水利建设搞好,第二年把二、三队的水利建设搞好,第三年把一、三队的水利建设搞好,保证当年开河当年收益。三年多来,我们大队兴修的水利和平整土地等共三十五万土方,每个劳力平均做了一千一百三十土方,却从未影响过当年的生产,保证了农业产量的稳步上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