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把外科技术普及到农村中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7-05
第3版()
专栏:

把外科技术普及到农村中去
广东省琼山县龙塘公社是个偏僻的山区,合作医疗办起来以后,一无医,二无药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但是,公社卫生院外科力量薄弱,连个小手术也不能做,平时遇到急需开刀的病人就得往县里送,增加了合作医疗经费的开支,影响了革命和生产。今年二月,解放军某部医院医疗队,到龙塘公社开展群防群治工作,通过调查,发现很多贫下中农患有各种外科疾病,得不到治疗。医疗队的同志认识到:把外科技术普及到农村中去,建立一支贫下中农自己的外科技术骨干队伍,是贫下中农的迫切需要,也是“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需要。于是,他们积极帮助公社培训外科技术骨干。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一带、二帮、三教。
“一带”,就是带思想、带作风。医疗队的同志首先组织公社卫生院医务人员,学习光辉的“老三篇”,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技术第一”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地为革命学技术。同时,在实践中处处言传身教,培养大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一次,队长谢朝秀发现一个医生操作不够认真,结扎时打了个“反结”,就一边纠正,一边指出:我们是人民的医生,一举一动都要为人民负责。打个“反结”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在关键的部位,一个结打不牢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千万马虎不得。手术后,他又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教导,使这个医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以后手术特别认真。
“二帮”,就是按照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教导,帮助公社卫生院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建立手术室和解决手术设备缺少的困难。他们就地取材,用竹子做手术拉钩、镊子、刀柄、钳子,用椰子壳做消毒碗,并自制胃肠减压器和输液用具等,既经济实用,又便于携带。手术后抗感染,也用中草药代替抗菌素,尽量节省合作医疗经费开支。象胃次全切除术这样的大手术只用几元钱,切除阑尾、肿瘤等中、小手术只用四、五角钱至一、二元钱。医疗队还从实际出发,帮助公社卫生院制定了有利于病人的术前、术后护理制度和手术操作要求,不断提高手术医疗质量。
“三教”,就是手术台下讲,手术台上教,边做边教,使公社卫生院医务人员很快地掌握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针刺麻醉,手术中切开、止血、结扎、缝合等基本知识和技术。公社卫生院医生林树盛,和医疗队同志一起操作,只几天时间,就掌握了耳针麻醉技术,他逢人就说:“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就是好”。这个公社已有四名医务人员,在短短的二十天里,学会了做疝气、阑尾炎、甲状腺囊肿、睾丸鞘膜积液、小瘤肿等中、小手术。
现在,这个公社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已成为农村外科技术力量的骨干,他们在医疗队的带领下,先后为贫下中农成功地做了各种手术一百六十二个,其中大、中手术六十五个。龙付大队贫农周弟心,九年前得了甲状腺肿大,说话都很困难,也不能参加生产。新民大队党支部书记吴正三,从小身患疝病,久治不愈。现在他们两人经过公社卫生院治疗都恢复了健康。公社卫生院还按照解放军医疗队的办法,向大队“赤脚医生”普及外科技术,使一些小手术能在大队做。“赤脚医生”吴爱风,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经短期学习后,已能掌握粉瘤、疖肿切除等小手术和外伤救护处理,及时为贫下中农解除病痛。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