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延安精神育新人——记宜川县水南生产队北京知识青年小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7-09
第4版()
专栏:

延安精神育新人
——记宜川县水南生产队北京知识青年小组
黄河岸边,陕西省宜川县壶口公社水南生产队,一个继承和发扬延安革命精神的北京知识青年小组,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迅速成长为一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自己动手打窑洞
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二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来到水南生产队插队落户。广大贫下中农热情地为他们安排食宿,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不久,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要给他们打几孔新窑洞。这件事引起知识青年们的热烈讨论:是让贫下中农为自己打新窑?还是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自己动手?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毛主席的教导:“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他们还学习了延安抗大的光荣传统。抗大的学员,就是在自己打的土窑里,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在革命大熔炉中锻炼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毛主席的教导,使他们心明眼亮。他们决心接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红旗,自己动手打窑洞!
他们的这个意见,立即得到了贫下中农的支持。生产队派了一名思想好、劳动好的社员给他们作技术指导。
水南村头,知识青年们抡起镢头,挖山取土,动手打窑。这里的土质坚硬,硬不过他们忠于毛主席的红心。他们把这里当作斗私批修的战场,当作锻炼自己的课堂。李景泉、张启生、曲健平胳膊抡肿了,不喊一声痛;虎口震裂了,不叫一声苦。他们默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战斗,终于打成了深十多米,宽三米多的三孔豁亮的大土窑。他们还利用雨天和工余打了三个小窑洞,作为磨房和厕所。青年们搬进用自己辛勤劳动建造的新居,在窑洞上端端正正地刻下了“艰苦奋斗”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贫下中农望着他们高兴地说:“北京来的娃娃,不愧是毛主席教导出来的‘红卫兵’,他们是我们水南村的好社员。”
急贫下中农所急
水南生产队的土壤很适宜种植红薯。队里原来缺乏技术,每年要用很多钱购买大量的红薯秧。知识青年们想贫下中农之所想,急贫下中农之所急,决心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为集体生产服务。张启生和曲健平大胆提出要自己动手开床育秧。他们不懂育秧技术,连秧床也从未见过。可是他们坚信“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张启生是队里的饲养员,深夜,他在煤油灯下,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主席的话照亮了他的心。他借来几本农业知识方面的小册子,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他在驴圈旁选了一块背风向阳的地方,开筑秧床。他一边干,一边设计,琢磨秧床的构造。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把秧床筑成了。知识青年们把自己小组吃的红薯作种子。从下种到出秧的五十多天里,不论刮风下雪的白天,还是寒气袭人的深夜,他们都坚持浇水,一天几次烧火加温。他们细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和秧苗的生长情况,每天写出试验记录。陕北春天的气温时有骤变。有一天,气温猛降,大雪纷飞,为了保护刚出芽的秧苗,张启生冒雪为秧床烧火加温。雪大风狂,火一次又一次地被吹灭了,他一次又一次地点火加柴。烟呛得他透不过气,风吹得他浑身冰冷,他仍顽强地战斗,保住了秧苗不受损失。
栽种红薯的季节到了,知识青年把自己培育的红薯秧送给生产队使用。贫下中农称赞说:“这样的学生,自力更生搞试验,我们打心眼里欢迎!”
去年,北京知识青年和生产队的青年突击队员一起,发扬南泥湾精神,利用业余时间种了五亩多棉花高产试验田。春耕大忙时他们不顾一天劳动的疲劳,在月光下突击送肥。棉花生长起来以后,他们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到试验田里锄草、施肥、打杈、灭虫。在耕作上,他们精选良种,合理密植,精心管理。秋收结果,他们试验田的收成,是全公社的第一块棉花高产田,比普通棉田产量高出四倍。
把延安精神接过来传下去
水南村祖祖辈辈没有学校。旧社会剥夺了劳动人民上学的权利,村里识字的人很少。解放以后,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统治,学校教育的大权没有掌握在贫下中农手里,村里还是没有学校,许多贫下中农子女仍然不能上学。知识青年们带着对刘少奇的刻骨仇恨,在贫下中农的大力支持下,办起了水南村第一所小学。他们学习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把革命传统接过来传下去。没有教室,方锡清、张小兵、杨起洁等就把村前的一座破庙打扫干净;没有桌凳,他们就用土坯架起木板;没有黑板,就用庙里的一块破板涂上墨汁。他们把毛主席的光辉画像端端正正地贴在教室中央,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万丈光芒照进了水南村。贫下中农看到知识青年坚持勤俭办学,方向对,干劲大,都纷纷把子女送进自己的学校。学龄儿童百分之百入了学。为了解决好妇女劳力的拖累,学校还办了幼儿班。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导,学生除了学好基础课,还上劳动课,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阶级教育。担任教师的知识青年,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始终不忘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脱离劳动,每天下午坚持参加集体生产。贫下中农高兴地说:“知识青年是红色的接班人,把孩子交给他们就放心了。”
在水南生产队安家落户的北京知识青年,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越走越宽。他们经常编演文艺节目,宣传毛泽东思想,经常为贫下中农读报,教妇女识字。为了巩固合作医疗,知识青年凭着一颗红心,一根银针,为贫下中农解除病痛,作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少花钱。贫下中农看到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艰苦创业的劲头,赞扬说:“这些娃感情变了,一颗红心全操在咱们身上啦。”宜川县革委会通讯组 延安地区革委会通讯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