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延安精神威力大 沙窝变成米粮仓 靖边县杨桥畔大队,以大寨为榜样,战天斗地,粮食亩产超过《纲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7-10
第2版()
专栏:

延安精神威力大 沙窝变成米粮仓
靖边县杨桥畔大队,以大寨为榜样,战天斗地,粮食亩产超过《纲要》
据新华社西安九日电 陕北沙丘地带靖边县杨桥畔大队的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继承和发扬延安革命精神,以大寨为榜样,战天斗地,把一个穷沙窝变成了米粮仓。从一九六五年以来,这个大队连续五年获得了农业丰收。一九六九年粮食平均亩产由一九六四年的一百多斤,上升到四百七十斤,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五年来,向国家交售粮食八十五万斤,仅一九六九年就交售了二十六万斤,全大队储备粮食达三十三万斤。
杨桥畔大队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这里沙丘起伏,气候极不正常。解放前,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平均亩产粮食只有五十多斤。当时这里的农民流传着一句民谣:“荒沙滚滚漫无边,风起飞沙遮住天;对面闻声不见人,白天屋内把灯点;禾苗出土风吹走,十年九旱秋不收;穷人生活苦难言,有女不嫁杨桥畔”。
一九六二年,杨桥畔党组织提出向沙丘要粮的战斗口号,决心把荒沙改造成良田。但是,怎样改造,大家没经验,有些人信心不足。党组织便领导大家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通过学习,提高了觉悟。大家说,愚公能移山,难道我们就不能治沙?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坚决听毛主席的话,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老贫农盛占德,为了寻找治沙的办法,一连好几夜睡不着觉。他经常和其他老贫农一起到村北十五华里以外的芦河去细心考察沙和水的关系。他们终于发现河水能把大量的沙冲走,使河床一天天变宽;又发现当发过洪水以后,河床两边洪水淤过的地,比他们种的沙地土质都好。从这里他们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改造沙丘的新路:引水拉沙淤地。
党支部根据他们的建议,决定在芦河上游,距村十五华里的地方打坝、修渠,引水拉沙淤地。开始大家信心很高,干劲很大。但是,没想到风沙大,白天修好的渠,晚上又被沙填满了,这时有的社员思想动摇。党支部立即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的伟大教导,学习大寨贫下中农劈山治水的英雄事迹。毛主席的教导鼓舞了大家向风沙作斗争的勇气。大风天他们整夜守在渠边,渠被沙填了就随时把它挖开,并在渠道附近的沙丘上和渠道两边植树造林,种草防风,渠道很快地被固定起来了。当渠道修到五里多路的地方,一座五丈多高,一里多方圆的大沙梁挡住了去路。他们又打开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学起来,用老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一锨一锨地挖沙,利用水力一块一块地把沙拉走。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终于把沙丘搬走了,渠道修通了。多年来,他们用自己闯出的这条路,拉平了八百多个沙丘,淤地四千多亩。把一个寸草不生的沙丘地区,变成了平展展的一片水浇田。
杨桥畔大队在变沙丘为良田的斗争中,继承和发扬了延安革命精神,坚决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为了使更多的沙荒变良田,一九六四年,大队决定在龙眼沟修一个四米高、二十米长的拦河滚水坝和一百米长的地下涵洞,挖一条三百五十米长的引洪渠,改造十里沙丘上的五千亩沙荒地。要完成这个任务,当时困难很大,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是“向上伸手”还是“自己动手”?大队党支部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通过学习,大家表示要靠自己动手,绝不能向国家伸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胜利地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这个原计划需要六万六千多元资金,二年才能修成的工程,结果只花了一万三千五百多元,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五年来,他们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拦河滚水坝两座,地下涵洞一座,挖主干渠两条,长达二十七华里,支渠四条,长三十多里,为粮食的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杨桥畔大队的粮食逐年增产,林、牧、副业生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共营造防风固沙林二千六百多亩,用材林五百多亩,经济林二百亩,饲养大家畜三百九十二头,马三十七匹,生猪由一九六四年的二百多头增加到一千三百头,每户平均二头半。现在的杨桥畔是:骡马成群猪满圈,家家户户粮满仓,渠道纵横树成荫,塞上喜开大寨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