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穷棒子精神放光彩——西宁市城中区化工厂闯出一条白手起家办化工的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8-11
第3版()
专栏:

穷棒子精神放光彩
——西宁市城中区化工厂闯出一条白手起家办化工的道路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水北岸的杨树林子里,有一座很不引人注目的小工厂,它就是一九六六年办起来的城中区化工厂。
这个厂一共只有四十多个工人,大部分是街道家庭妇女,没有一个技工和技术员。厂房是一座旧磨坊,设备也只有几台经过修理的旧机器。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简陋的街道小厂里,生产出了青海化学工业上短缺的泡花碱、硫酸铝、硫酸亚铁、氯化钠等重要产品,给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自力更生闯新路
青海省有几大盐湖,盐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长期以来青海省用盐提炼的化工产品氯化钠却要从外省运来。
一九六六年三月,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西宁市红旗街的三名女知识青年,决定办一个街道工厂,生产氯化钠。这三个女青年,谁也不懂得氯化钠是怎么生产的。她们就找书本,翻资料,并且按照书本上的公式进行试验,本来氯化钠的颜色是白的,但她们试验出来的却是红的、黄的、褐色的。一算成本,一吨原盐只要两百多元,她们搞出来的氯化钠,一吨要合五千多元。
怎么办?试验坚持不坚持下去?她们坐下来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三个人一边学,一边议,一定要把氯化钠搞出来。她们总结了前几次失败的教训,主要是照搬书本,迷信洋教条。她们决心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迈开两脚,到社会去作调查,向工农兵学习,闯出一条生产氯化钠的路子来。
有一天,她们从商店买回一包雪白的食盐,受到启发,便根据商标上留下的地址去找这个食盐加工厂。但是,这个厂已经停产了。一位看守厂房的工人告诉她们,只要有盐和水两样原料,氯化钠就可以搞出来。
她们回到家里,向街道办事处借了十元钱作资金,从市场上买回几斤食盐作原料。没有粉碎机,就从家里搬来小石臼把盐舂细。没有化盐池,就从家里拿来些洗脸盆、水桶代替。没有烘干设备,就放在做饭的小炉子上烘干。开始掌握不住食盐的饱和溶液,就一次一次地从实践中摸索,试验一次总结一次。
这样,她们每天从早晨搞到深夜,也记不清试验了多少次。最初制出的氯化钠是黑色的,以后,逐步制出了雪白的。她们把自己认为制得最白的一批,送到市里一个化工厂去化验。出乎意外,氯化钠的含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七,超过了工业上要求的标准,一算成本,每吨只要四百多元。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她们试验成功了氯化钠、硫酸亚铁等产品,闯出了一条白手起家办化工的道路。
鸡毛一定要飞上天
不久,国家有关部门同意这个厂开始正式生产化工产品。工人们反复学习毛主席的伟大教导:“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决心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生产出大量的化工产品来。他们找了一座多年没人住的破庙作厂房,从废品站里买来两口铁锅,从其它单位的处理品中买来几个破缸,每个人又从家里拿来些盆盆罐罐,四处去捡了些砖头、红土回来砌成炉灶。厂里没有办公室,他们就把破木箱当凳子,膝盖作办公桌。没有水泵提水,工人们就用双肩一担担地从坡下往破庙里挑。拉原料没有运输工具,就借用人家扫街道运垃圾的架子车去推,有时借不到,工人们就自己去扛。
在这种条件下,有些人对这个街道小厂能不能生产出化工产品来表示怀疑。他们说:“你们这些街道小厂,还要搞化工产品呀!鸡毛还能飞上天去吗?”工人们坚决顶住了这股冷风。他们豪迈地说:有毛泽东思想指路,发扬穷棒子精神,我们一定能叫鸡毛飞上天!
每天,工人们认真学习“老三篇”,用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三个光辉形象来鼓励自己,从早干到晚,不知道累;寒冬腊月,在露天生产也不觉得冷。工人们硬是用土办法,在两口破铁锅里生产出了几十吨合乎国家要求的硫酸亚铁。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城中区化工厂的工人大破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的“利润挂帅”、“物质刺激”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厂小志气大。大厂不愿生产的产品,他们干;有些大厂不能生产的产品,他们也干。工业生产急需的泡花碱,是青海化学工业的缺门产品。省里一家较大的化工厂过去曾生产过,但因这个产品利润不高,就停下来了。这个化工厂就主动承担了这项生产任务。
生产泡花碱,原来的破庙不够用了。工人们跑遍全城,东找西找,最后在湟水北岸的树林子里找到了一座没人用了的旧水磨坊。房里积满了很深的臭水,他们就跳进臭水坑,掏干了污泥浊水,作为生产泡花碱的车间。检修高温炉需要耐火砖,几个老工人拉了四辆架子车,步行一百多里,连夜把耐火砖拉回来。没有搅拌机,工人们从废品站里买回些破烂零件,自己装成了三台搅拌机。液体泡花碱从锅里装进几人高的铁罐,没有齿轮泵往上提,工人运用从水井里打水的原理,自制了一副杠杆,用水桶把泡花碱一桶桶地往罐上提。工人们就用这一套土设备、土办法,不但生产出了普通泡花碱,而且生产出了高模数泡花碱。“鸡毛飞上了天”,工人们的誓言终于实现了!
艰苦奋斗的精神代代传
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飞跃前进,城中区化工厂也迅速发展壮大。全厂工人由当初三个知识青年发展到四十多人,产品越搞越多,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人认为:我们厂能搞到这个样子,总算熬出了头。再发展,就得向国家要投资,要点象样的机器设备。
这时,上级要求他们生产油漆。厂里就派了两个人到大工业城市去参观学习,回来做了一个建厂计划,买机器,添设备,修车间,盖宿舍,建食堂,一共要国家投资二十万元。一些老工人听了气愤地说:“我们忘本了!”大家回忆了本厂艰苦创业的历史,批判了一些人贪大求洋、大手大脚的错误思想。
厂领导和工人一起讨论研究,推翻了原来那个计划,重新作了一个勤俭节约的计划,尽量自己动手,因陋就简,结果节约了一半以上的投资。
为了把艰苦奋斗的作风代代传下去,每当新工人进厂的时候,厂里就请老工人给他们讲艰苦创业史。现在,厂里的积累虽然越来越多,但是依然保持着当初办厂时那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生产泡花碱的高温炉,开始保温设备不好,耗煤多,出料时间长。按照洋办法,要用玻璃纤维和石棉作保温材料,价钱很贵。工人们就以土代洋,利用烧过的煤渣铺在炉顶上,给高温炉穿上一层厚厚的“棉衣”,并加大了出料口,没花一分钱,同样解决了保温问题,每天节约煤一千多斤,泡花碱日产量由一吨提高到三吨。
这个化工厂不但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土法上马搞生产的道路,而且找到了一条依靠群众,革新设备技术,自己武装自己的道路。氯化钠车间有一个时期一直沿用着建厂时那些盆盆罐罐搞生产,全部是手工操作,花劳力多,产量又低。工人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挥群众的智慧,讨论出了一个改革方案。他们利用厂里两口旧铁锅,又新添了一口铁锅,把三口大锅作为化盐水的池,用管道把盐水打进小锅里过滤,形成了一条流水线。这样改革的结果,花钱少,时间快,收效显著,每班由原来七八个人减少到三人,工效提高两倍,每吨氯化钠的成本降低了五十三元。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