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山沟里的小化肥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8-13
第4版()
专栏:

山沟里的小化肥厂
在辽宁省西部凌源县山区,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小化肥厂。每天厂门口车水马龙,人欢马叫,人民公社社员从几十里甚至百里以外,赶着大车来到这里拉化肥。这就是凌源县化肥厂。几年来,这个厂的广大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坚持勤俭办工厂,使这个厂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地不断发展,现在已经能够年产三千多吨合成氨和三千多吨硝铵,为支援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自力更生地把化肥厂办起来
一九五九年,凌源县革命群众乘大跃进的浩荡东风,曾经办起了一座设计规模为年产八百吨合成氨的小化肥厂。但是,这个新生的小厂的烟囱还没有冒烟,就在一九六一年被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扼杀在摇篮里,没有生产出一吨化肥,就“下马”了。一九六五年,凌源县人民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怀着迅速改变山区农业生产落后面貌的愿望,强烈要求重建化肥厂。在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下,这年七月,来自全县许多单位的三十几个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肩负着凌源县人民的委托,开始了重建化肥厂的战斗。他们当中没有一个搞过化肥的。虽然在他们的面前摆着很多困难,但是他们毫不畏缩地说:砍掉了一个小化肥厂,砍不倒我们山区人民发展化肥工业的雄心壮志;砍掉了一个八百吨的,我们要再建设一个一千二百吨的!
正当人们动手重建化肥厂的时候,有人却说:“化学工业不好搞,设备要耐高温高压,生产时易燃易爆易中毒;化肥厂更是电线如神经,管道赛血管,穷山沟条件差,咱们恐怕干不了。”建设化肥厂的共产党员们顶住了这股冷风,成立了三结合的技术研究小组,不懂设备构造,就把老机器拆开来仔细研究;不懂工艺流程,就拿起皮尺沿着旧管线一节一节地量,看看多粗多长,再按一千二百吨规模来放大。没有材料,他们不是张开口袋向国家要,而是撒开人马到全县去寻找废旧钢材和设备,三天之内便从废品公司和各个企业的废料堆里,找来了几百吨废旧钢材。没有设备,他们就以蓝天当厂房,以大地当车间,靠着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使用仅有的一台小钻床和两台老车床,自己动手造起设备来。
不是说化肥厂“管道赛血管”吗?他们偏要自己动手造。没有现成的钢管,他们就造了一台土卷管机,把挖过窟窿、打过补钉的废钢板经过严格挑选,卷焊成一米一节的管子。他们用这种方法,高质量地安装了全部水气管道。
不是说化肥厂“电线如神经”吗?他们偏要修旧利废,用土办法建设起密如蛛网的空中和地下的输电线路。一条三十米长的地下耐酸电缆,通常要在绝缘线外边加上塑料保护层,他们没有这些材料,便选用了一种报废的瓷暖气片,排列在地下,同样起到保护电缆的作用。
他们既富于创造精神,又脚踏实地干。化肥厂需要一座六米高、十几吨重的热交换器,内部装配有几层隔板和三百六十三根钢管。他们原计划送到一家大工厂加工,但是交货时间需要四个月。他们说:我们搞小化肥厂,是跟帝、修、反争速度,别说四个月,四十天也不能等,现在只有一条道——自己干!于是,他们拿旧设备作样品,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仿造,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便造出了热交换器。接着,又利用废旧器材改装和制造了氨贮槽、循环机等重要设备。
这支队伍既是设计、制造人员,又是工程安装队伍。他们进行安装时,没有图纸,就用黄泥、铁丝、木块做成塔罐、管线的模型,然后拿到工地上,一边讨论、一边改进、一边安装;没有起重机械,就靠着三盘绞磨,几根吊杆,争分夺秒地进行工作。
这个厂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硬是把上百台的大小设备,自己动手设计、制造、安装出来,在一九六七年三月一次试产成功,当年就生产了八百吨合成氨。
把成绩作为继续革命的新起点
小化肥厂投产以后,一年到头厂门口车马络绎不绝,社员们披星戴月从几十里、几百里外赶来拉化肥。这个厂的广大工人看到农业生产上这样需要化肥,深深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他们决心把成绩作为继续革命的新起点,千方百计提高化肥产量,为农村提供更多的肥料。
要扩大生产,厂里的一台锅炉不够用了,他们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成立了制造锅炉的专门小组,把从废料堆里找来的锅驼机当作材料,边研究边干,终于造出一台每小时产汽量达三吨左右的土锅炉。锅炉造好后,原有的二十米高的红砖结构烟筒不适用了,他们就安上一节大铁筒,解决了这个难题。
要扩大生产,原有的动力设备也感到紧张。这时,有人提出来希望国家给资金、给设备。可是,工人们不同意。他们认为,动不动就想当伸手派,吃现成饭,这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他们决定自己动手造。当时厂里急需两台铜液泵。造铜液泵,最难加工的是曲轴,按技术要求,需要先锻造成形,再切削加工。厂里没有锻造设备,他们便根据现有条件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一截一截地加工出来。结果不但造出来了,而且效率比原来的提高一倍。
他们就是这样,本着“力求节省”的精神,只花了很少的钱,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把合成氨的产量逐步由年产一千二百吨扩大到二千吨、三千吨,现在又继续向五千吨的水平迈进。
单是生产一种合成氨,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考虑到山区如果能使用固体化肥硝铵,运输、贮存都比较方便,于是就决定利用一些外厂废弃不用的旧的硝铵设备,建设一个硝铵生产车间。
按照国外设计,搞硝铵生产需要盖五层楼高的建筑物,把十多座反应塔和反应罐保护起来,但是他们修的全部在露天地里。为了解决酸吸收塔被腐蚀的问题,他们集思广益,采用了国产原料,耐酸性能大大超过进口货。
按照洋设计,还要采用一种被叫做“化工眼睛”的分析仪器——精密天平。到底要不要买这种仪器?他们争论了好久,最后,还是采用土办法来计算硝铵浓度,收到了同样的效果。
几年来,这个厂一面扩建一面生产,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一九六九年,全厂共生产出氨水三千八百一十一吨,硝铵三千二百六十一吨,今年上半年,这两种化肥的产量继续大幅度增长。
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凌源县化肥厂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发扬继续革命的精神,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他们坚持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大搞综合利用,把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各种废气、废液、废渣,以及余热,全部利用起来,变成了宝贵的财富。他们用土办法,利用铜洗塔放空的尾气,制造出了肥效大、含氮量高的氨基钾酸胺。在一些用蒸汽量大的工段安装了余热锅炉。焊工们经常把一寸长的钢板、钢管收集起来,卷焊成可用的钢管。厂里的机器设备坏了,工人总是千方百计自己修复,从不依赖外单位,既节省了资金,又争取了时间。
几年来,凌源县化肥厂已经由几十个人发展到二百多人,成为凌源县山区人民可靠的化学肥料基地,促进了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得到了社员群众的赞扬,被誉为“在山沟里成长起来的小化肥厂”。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