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促成事物向有利于革命方面转化——谈谈节约的辩证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8-22
第1版()
专栏:

  促成事物向有利于革命方面转化
  ——谈谈节约的辩证法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工人、共产党员 赵远寿
编者按:这篇文章,亲切生动,通俗易懂,讲了不少深刻的道理,值得广大读者读一读。
这篇文章再一次说明:工农兵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要和学习“老三篇”结合起来。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和“老三篇”讲的都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反复学习“老三篇”,树立一心为公的思想,使学哲学有明确的目的和巨大的动力,才能够真正掌握辩证唯物论的革命哲学。学好了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老三篇”的革命精神,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
我原来当过炊事员、勤杂工,后来搞保管。我这个保管,成天过手的,尽是些破床单、脏棉花、废针头、旧瓶子,值钱的不多。开始,我认为人家保管贵重物品的,一撒手就是千儿八百元,节约的“油水”大,我这里没啥“油水”。学了毛主席关于“一分为二”的教导后,我懂得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油水”多的地方,如果你不注意节约,“油水”就悄悄流走了;“油水”少的地方,只要你想一切办法节约,也就会越积越多。物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问题在于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亮了,信心也强了。在工作中,我就学着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正确处理物品中的多和少,新和旧,废和不废的矛盾。
东西用着用着就少了,旧了,当废物扔了。这种转化十分自然。但是,少、旧、废还能不能向多、新、有用转化呢?孤立地、静止地看不行,全面地、发展地看就可以。毛主席教导我们:“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只要创造出一定条件,少、旧、废也可以向它的反面——多、新、有用转化。
注射消毒,揩洗伤口,都需用棉球,擦过,就扔了。为了节约棉花,改用篾签缠上一点点棉花丝,擦过,也扔了。因为就那么一点点,有的还糊上脓血,好象只有扔掉这一条路。但是,我想这一星半点,来得也不容易。从播种到一团团雪白的棉花送到我们手里,广大贫下中农和工人付出了多少辛勤劳动啊!我家祖祖辈辈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长工,我自己也在棉花田里流过不少汗,如果现在随随便便就把脏棉球扔掉,那就不是扔掉了一点点棉花,而是扔掉了贫下中农的感情!再说,一次扔一点,孤立地看,静止地看,是星星点点,但是,你扔,他扔,内科扔,外科扔,天天扔,处处扔,全面地看,发展地看,可就不少呀!上面有脓有血,可以洗嘛,可以消毒嘛,为什么非扔不可呢!想到这些,我就不怕脏,不嫌烦,把扔掉的棉丝、棉球一点一点挑出来,洗白了,晒干了,攒起来。“老愚公”不怕山高,今天挖,明天挖,坚信能把山挖平。我不嫌棉丝、棉球小,今天攒,明天攒,天天坚持,从不间断。同志们看我这么搞,都支持我,再也不随手扔了,把棉球集中到一块,往我这儿送。七、八年来,攒了三百七十多斤棉丝、棉球。以后经过消毒、加工,六斤重一床的棉絮,打了六十二床,满足了增加病床的需要,为国家节约了不少的棉花。有些药瓶上的小铝盖,四十几个才一两重。我想:万丈高楼平地起,共产主义大厦,靠一砖一瓦盖成。节约,就得从点点滴滴做起。我便把这些很不显眼的小铝盖一个一个拣起来,七、八年来,上交了一百一十多斤。这些事充分说明:少不是不变的,只要创造出一定条件,能转化为多。但这“一定条件”不是等来的,而是一点一点争来的,斗来的,干出来的。
过去垫在病床上装草的布袋子,旧了,破了,就买新的;拖把拖散了,买新的;针头用钝了,也买新的。毛主席号召我们“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买”字当头,就和毛主席的教导对不上号,和劳动人民勤劳、节俭的优良品德也沾不上边。发展下去,还会染上败家子习气,大少爷作风。决不能那么办!
旧东西真的无法再用了吗?不。我们工人阶级就是凭着勤劳的双手创造新世界。旧了怕什么,有两只手嘛,可以改造它。为了尽量少买或不买东西,我搞整旧翻新。我过去长期做炊事员,粗手大脚的,干针线活,怪别扭。我就一针一线地慢慢学,后来还学会了踩缝纫机。布袋子垫旧了,破了,能补的就补,不能补的,就几个拼成一个。七、八年来,翻新了一百多个布袋子,节约了一千三百多尺布。医院用拖把也很费,每月都要买二十几把。光买怎么行?我把那些不能用的拖把统统收拢来,再补充一些废旧布条,自己动手扎。七、八年来,扎了两千多个,比买的还结实耐用。用钝了的针头,天天都有,数量也不小,如果存放在潮湿的地方,要生锈变质,就无法再用。我就把它放在干燥的地方,妥善保管。几年来,我积攒了四万多个针头,没有一个生锈的。大家拿去车磨加工后,有两万多个还能用,不仅节约了两千多元,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物资。
干这些事,懒不得,松不得,功夫要到家;不然,旧就不可能转新。过去铁床坏了,都是请人修理。我想,要是自己学着修,就可以节约不少开支。但一想,我每天缝补垫袋,捆扎拖把,摘洗棉球,从早到晚,难得有空,再学修床,那太忙了,太累了。一学“老三篇”,感到不对头。不愿学修床,怕苦怕累,不正是“懒”字在作怪吗?“懒”字多一分,“勤”字就会少一分,资产阶级“私”字就会增一分。这样,“勤”就慢慢向“懒”转化,“公”就慢慢向“私”转化,发展下去,那我还叫什么共产党员?不行!我坚决斗倒“懒”字,学会修床。现在,铁床坏了,再不用请人修,都是自己动手。这件事使我深深感到:东西有新旧的矛盾,脑子里有“勤”和“懒”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公”字和资产阶级“私”字的斗争,要想促使物品由旧向新的方面转化,首先,就要在脑子里做好“懒”向“勤”、“私”向“公”的转化工作。只有不断地斗“懒”,斗“私”,时时让“勤”字占上风,“公”字来当家,才能自觉地、不断地积极创造条件,促使旧向新的方面转化。
在我们这里实在不能用的废物,是不是扔掉呢?我也不扔。毛主席教导我们:“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片面性就是思想上的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对一样东西,也不能片面地看,绝对地看。废和不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这里是废物,在那里就不一定是废物。要有全面观点,不能把它看死。比方,医院的各种药瓶子,一扔一大堆。我按规格大小,清理出来,再主动和有关单位联系。结果发现:我们这儿随手扔掉的装青霉素的小瓶子,副食品公司用来装味精正合适;四百毫升的大瓶子,五金公司可以用它装家俱漆。过去,五金公司买装家俱漆的瓶子,每个花二角钱,而买这种漆的,主要是广大贫下中农。我们卖给五金公司,每个只收三分钱。我们增加了收入,五金公司降低了成本,贫下中农也减轻了负担。大家都节约,国家才富强。这件事使我感到:一个人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本单位,也影响到外单位,说大一点,对中国革命、对世界革命都有关系。常常想到这些,就不会小看自己的工作,就会越干越有劲。如果只看到本单位的鼻子尖,看不到全局,就不可能正确处理废物。我遵照毛主席关于“学会全面地看问题”的教导,总是全面地衡量每一件废品的用途,千方百计地让它继续发挥作用,不能用一、两次就算了,也让它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通过实践,我深深感到:只要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的哲学思想,就能心明眼亮,点子多,就会自觉地、积极地、坚持不懈地狠下功夫,促使少、旧、废向多、新、有用方面转化,就能不断地挖掘节约的潜力,真正做到物尽其用,把节约工作搞得好上加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