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小学附设农场好处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8-24
第3版()
专栏:

  小学附设农场好处多
  泰兴县革命委员会调查组
江苏省泰兴县分界小学,遵照毛主席《五·七指示》和有关教育革命的教导,在一九六八年底设立附属农场,建立了学农基地。坚持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把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结合起来,从而改变了学校脱离政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现象,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他们总结了学校设立附属农场的几个好处:
一、有利于改变学校面貌,彻底改造旧学校。
办农场以前,人们总认为学校就是“书房”,学生进了学校就是上课、念书、写字、打球、做游戏。学校与社会隔着一堵墙。办了农场以后,学校既教学,又种田,学生又学习,又劳动,经常同犁、耙、锄头打交道。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也加强了。
为了搞好附属农场生产,师生经常向贫下中农请教,贫下中农也把学校看成是自己的,经常关心学校工作和农场生产,主动到学校里进行指导。有一天,贫农沈家成听说学校种玉米,便赶到学校进行指导。师生与贫下中农想到一处,干在一块,亲如一家。贫下中农称赞说:“办了小农场,拆掉一堵墙,学校换新貌,思想变了样。”
二、有利于改造教师的世界观,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
过去教师到生产队劳动,一暴十寒,做十天歇百天,劳动时也只是做些轻活。有些人抱着“临时”观点,“作客”思想,咬咬牙,挨过去。办了小农场以后,教师一年到头,都有活做,劳动经常化、制度化,重活、脏活、苦活,样样都要干,知识分子在艰苦的磨炼中得到改造,逐步增长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过去有些教师,对贫下中农子女总是看不惯,常常借口“笨拙”把他们关在门外,现在主动上门动员贫下中农子女入学,从政治上、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
三、有利于教学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
学校办了农场,可以更主动、更灵活地安排教学和生产活动,更好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农场的生产劳动,边学边干;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农时季节,抓住农场生产的主要环节,安排教学内容,边干边学。这样,学与用,理论与实际结合得很紧密,每堂课都上得生动活泼,改变了过去“黑板上种田”,教水稻不识稗草的现象。贫下中农直接领导和管理农场,担任技术指导。他们在讲技术中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由于学生不间断地参加劳动,理论联系实际,经过一年多实践,全校高年级学生基本上学会几种主要农作物从种到收的一整套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去年夏天,邻近生产队玉米发生“地老虎”和“玉米螟”时,师生们很快用科学方法帮助消灭了虫害。贫下中农说:“现在学校教出来的学生能说会做思想好,我们贫下中农就是要这样的接班人。”
学校办农场,还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去年,他们引种了十三种三麦优良品种,今年又嫁接了一万棵胡桑,开展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
四、减轻国家和贫下中农的经济负担,使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得到初步落实。
这个学校的附属农场,在为教学服务的前提下,贯彻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适当种植了一些经济作物,饲养了一些家禽家畜。去年一年,农场生产的粮食,除留足种籽、饲料外,向国家交售商品粮七千斤,加上出售其他农副产品,农场的经济收入近两千元。学校办公费、维修费全部做到生产自给,只向学生收书籍、簿本费,不收学杂费。这样既减少了国家开支,又减轻了贫下中农的负担,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