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蚌埠东风化工厂依靠群众打破洋框框 用土法生产工程塑料原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8-24
第4版()
专栏:

  蚌埠东风化工厂依靠群众打破洋框框
  用土法生产工程塑料原料
新华社合肥二十三日电 安徽省蚌埠东风化工厂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由十几个街道居民靠两口大锅、一盘石磨办起来的小油墨厂。十几年来,他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现在不仅能生产硝酸钾、太古油等一般化工产品,而且还生产出了工程塑料的主要原料癸二酸、尼龙9。
癸二酸和尼龙9,过去主要依靠进口。为了满足国家需要,这个厂的广大工人胸怀朝阳,立志生产出癸二酸、尼龙9。发展化工生产,按照洋框框,需要大量的资金,大批的不锈钢材,大批的洋设备。是自力更生,土法上马,还是伸手等待,依赖国家,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有些迷信“大洋全”的人,说什么“只有大厂洋厂,才能搞化工,这样的小厂土厂,那能行。”工人们不信这一套,异口同声地说:发展化工生产是国家的需要,条件差,革命的意志不能差。我们一定要靠毛泽东思想,勤劳的双手,闯出个新天地来。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没有材料自己找,没有设备自己造。加工裂化、中和、脱色等各种釜底和盖子,没有模具,又没有压力机,工人们就按照釜底形状大小在地上挖个圆坑代替模具,把钢板烧红了,抡起大锤硬是砸出来。生产癸二酸的七道工序,大部分都要加酸加碱加温,许多设备和管道要求耐热、耐腐、防锈,因此反应釜一般都要求进行搪铅或用不锈钢材制造,这起码需要几十吨钢材和十来吨不锈钢板。工人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教导,决心闯出自己的路子来。他们土法上马,修了四个水泥池子代替沉降釜、油酸贮槽和脂肪酸贮槽,用陶瓷耐酸缸代替酸化釜,用普通钢管代替搪铅管道或不锈钢管道,用废旧钢板制造出皂化釜、中和釜、硫酸贮槽和酸碱高位槽。原来需要四十万元投资,现在只用了六万三千多元,就建成了一座年产一百五十吨癸二酸的车间。
癸二酸上马以后,他们又利用兄弟工厂剩余下来的边角废料,搞了三台反应锅。一只容积仅二百立升的小反应锅,是用了十二块不锈钢板边角料拼成的。就这样,他们又建成了一座年产五吨的尼龙9车间。
这个厂的工人多半是不识字的家庭妇女,开始试制癸二酸的时候,谁也没有见过它是啥样的。但是广大工人说:只要自力更生有志气,千斤重担也能挑起来。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广大工人又大胆地向癸二酸和尼龙9的工艺路线开刀。他们根据癸二酸的皂化和酸化时间都比较短的道理,让二道工序先后在一个铁罐里进行反应。在尼龙9生产工序上,他们采取设备互用,缩短反应时间的办法,把九道工序改成五道工序,创造了新的工艺流程,提高了工效,又保证了产品质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