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对洋设备要“一用二批三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8-26
第3版()
专栏:

  对洋设备要“一用二批三改”
  兰州化学纤维厂革委会
我们工厂遵循毛主席关于“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指示,对从外国进口的设备,坚持“一用、二批、三改”的原则,大搞技术革新,先后改革成功了丝束切断机、冷热交换器等三十多个项目,使腈纶纤维产量,由原设计八千吨增长到一万二千吨。
以阶级斗争为纲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
我们厂从筹建到正式投产,一直经历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试车生产成功以后,是停滞在外国设计的生产水平上,还是突破定额?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有人认为:“外国设计是有科学根据的,产量不可能再提高了。”工人却认为,这种看法是刘少奇所推行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余毒的影响。是多快好省,还是少慢差费,这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执行什么路线的大问题。
为了提高路线斗争觉悟,我们发动广大革命工人上挂下联,狠批了“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生产到顶论”、“设备定型论”。越批,方向越明,信心越足;越批,干劲越大,办法越多。全厂技术革新的浪潮一浪高一浪,为改革设备、提高产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腈纶车间的工人们,经过反复摸索分析,找到了提高产量的关键是聚合。经过多次试验,使聚合反应釜的生产能力比原设计定额提高了百分之四十。
冷冻设备,外国设计了两个冷冻系统,配备了五台冷冻机。广大革命工人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伟大教导,提出了一定打破洋框框的战斗口号。大家说干就干,经过日夜奋战,终于试制成功了土冷热交换器,代替三台冷冻机和一些管路,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笔资金,而且为扩大纤维生产提供了专用设备。同时还为兰州化工厂提供了生产上急需的冷冻水,有力地支援了该厂的丙烯腈生产。
毛条车间的工人,敢于走洋人没有走过的路,大胆革新,取消了毛条一道针梳和打包、混球等工序,保证了产品质量,节省了混球小车七百二十台、小打包机三台,为国家节约了三十五万元。
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外国资本家为了卡我们的脖子,在向我出口这套设备时,有意漏运或不卖给我们零件,给生产造成了很多困难。厂革委会把这一问题交给革命群众去讨论。同志们说:“我们有毛泽东思想这个锐利的武器,任何困难也吓不倒。我们一定要以辉煌的战果,坚决回击帝国主义。”仪表油压喷嘴,就是外国有意刁难而漏运的关键配件。我们决心自力更生生产这种喷嘴。两位工人老师傅主动要求接受任务。在技术人员和车间工人的配合下,经过七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制成了合格的喷油嘴,解决了当时生产上的关键问题。
丝束切断机的生产能力,不能适应产量增长的需要。工人积极想办法,仅在两天内,就改制成功了切断机,使产量提高了一倍。
大搞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综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有关教导,从工艺设备革新开始,发展到广泛开展综合利用。我厂生产的纤维,需要大量麻袋、塑料袋、麻绳等包装用品。过去一直是靠外厂加工供应的,有时供应不及时,往往影响生产。于是,我们就利用过去基建施工的旧工棚,办起了一个每年能够加工十六万条麻袋、六十万个塑料袋和二十吨麻绳的加工组。仅加工费一项,每年就能为国家节约十六万八千元。
原设计无法利用纺丝时出的废原液,腈纶车间和机电仪车间的革命工人和干部,组成了“三结合”专业小组,大胆设想,群策群力,经过反复设计,反复试验,终于将废原液变成了洁白的纤维,每年可从废原液里回收纤维十多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