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一双铁手改天地——泰县河横大队党支部领导群众艰苦奋斗夺高产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8-27
第3版()
专栏:

  一双铁手改天地
  ——泰县河横大队党支部领导群众艰苦奋斗夺高产的事迹
在苏北平原、淮河下游的里下河地区,飘扬着一面农业学大寨的鲜艳红旗——泰县沈高公社河横大队。这个大队从一九六六年起,农业生产持续跃进,粮食产量连年跨过《纲要》,亩产千斤以上。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千年老沤田上,出现了“三麦赶水稻”的奇迹。一九六八年以来,大面积的小麦单产年年超过六百斤,今年一千多亩小麦亩产达六百三十斤。水稻产量也翻了一番。他们每年能为国家提供八十万斤左右的商品粮。
迎着阶级斗争风浪前进
河横地势低洼。纵横交错的河沟港汊,把全大队二千八百多亩耕地分割成五十四块,常年浸水,形成了“一年一熟稻”的沤田。在万恶的旧社会,贫下中农水里来、水里去,沤烂了脚,泡破了手,缴了地租糊不了口。解放了,贫下中农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筑圩堤,除水患,决心把沤田改成旱田,多打粮食,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革命。但是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贫下中农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受到压抑,沤改旱的愿望迟迟不能实现。
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光辉指示,象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给河横贫下中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党支部领导下,干部和社员认真活学活用“老三篇”,越学心里越亮,越议方向越明,他们下定决心:大寨贫下中农能叫高山低头,我们就能叫河水让路;大寨治山我们治水,定叫沤田变粮仓!
改造千年沤田的战斗,在一九六五年秋打响了!
社会主义事业每前进一步,就是对阶级敌人的一个沉重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不甘心失败,到处造谣惑众,胡说什么“沤田是祖宗传下来的,种沤田是我们的老传统,不能改,改不了。”面对阶级敌人的捣乱,党支部坚定地带领群众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群众大会上,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陈忠善第一个站出来揭露阶级敌人的阴谋。他说:“老沤田是哪代祖宗传下来的?是个什么传统?一定要作阶级分析。解放前,我家种地主十六亩老沤田,一家老小成年累月泡在沤田里,还是填不饱肚子。我十五岁那年发大水,沤田被淹得颗粒无收。第二年,好容易收了二十八石稻子,狗地主两年租谷一季收,硬是抢走了二十七石多,全家人整整忙了两年,只落下三十斤粮,做种都不够。这是什么传统?剥削阶级的传统就是剥削的传统,人吃人的传统。我们贫下中农的传统,是革命的传统,斗争的传统。我们就是要用革命的传统,把千年沤田改过来,埋葬剥削阶级人吃人的传统。”
陈忠善的血泪控诉,激起了全场群众的无比愤怒。他们说:“旧社会权在地主手里,田在地主手上,我们动不得,改不了;现在,毛主席给我们指出了方向,我们有权有田,就是要改造老沤田,要它为革命多作贡献。”
阶级苦,水患苦,擦亮了群众的眼睛。大家很快就把一个破坏沤改旱的反动富农分子揪出来,进行了批斗。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事实,更加坚定了群众治水改田的决心。
正当沤改旱的工程紧张进行时,一个工程师来到了河横。面对群众改天换地的火热斗争,他搬出了旧扬州地委的什么明文规定,大泼冷水:“地面真高二米二以下的沤田不能改旱。历史上没有成功的先例。这么低的田,这么大的水,搞沤改旱简直是逆天行事。”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河横贫下中农,给了这些谬论以迎头痛击。他们说:“什么逆天行事?毛主席号召我们学大寨,我们就要用大寨的精神改天换地,决不能听天由命。莫说田低水大,就是泰山压顶也要改!”
这片三十六亩的老沤田,包在三个大队的田中间,要改旱,就要另筑小圩排水,困难很大。陈忠善鼓励大家说:“我们要为毛主席争气。我们改的是田,争的是革命志气,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四周没有取土的地方,他们就结合开沟,从水底下捞土筑圩;没有抽水机,就架起水车踩。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争气田”露出了水面。可是,忽然一场暴雨,“争气田”又灌满了水。怎么办?贫下中农坚定地说:“大寨人三战狼窝掌不怕困难,我们改造老沤田也不怕挫折。”积水比原来深,他们增加两部水车排水,昼夜不停车。“争气田”终于改旱成功了。
“争气田”改成功,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这个胜利,大长了贫下中农的志气,大灭了阶级敌人的威风。沤改旱的斗争,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全大队一千六百多亩老沤田全部改成了。
自力更生建“粮仓”
夺取了沤改旱初步胜利以后,河横贫下中农又发扬继续革命的精神,在刚改过来的沤田里夺取小麦高产。要夺高产,就要深翻土地。可是,老沤田的土粘性重,湿了象糍巴,干了象石头。用拖拉机翻,当时没有;用牛拉犁翻,“犁无三寸深”。怎么办?
党支部把这个问题交给群众讨论。有人主张慢慢来,有人主张降低标准。但贫下中农坚决表示:没有拖拉机,用大锹翻!我们有无限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就有使不完的劲;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第三生产队一马当先,组成了一支五十多人的大锹队,在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陈忠善和生产队长陈忠信率领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开进了老沤田里。参加大锹队的社员,个个精神抖擞,挥动着大锹,挖田不止。
在第三生产队的大锹队里,有一支由社员陈龙英串连十七个妇女组成的妇女突击队。她们的誓言是:“学习大寨郭凤莲,妇女能顶半边天。”女社员们个个奋勇当先,同男社员一样干。有时候,男社员积肥去了,她们主动把深翻的任务全担当起来。
一个队冲上去,其他队紧跟上。一支又一支的大锹队,相继在各个生产队出现了。不到一个月,一千多亩常年积水的老沤田,硬是被他们一锹一锹地翻转过来。
新改过来的沤田,严重缺肥,特别是要增施有机肥料,才能使小麦高产,才能实行稻麦两熟的耕作制度。为了自力更生解决有机肥料问题,河横贫下中农组成了专业积肥船队,到几百里外的江河湖海之滨去积肥,保证了生产的需要。用不断革命精神探索高产途径
低洼易涝地区,三麦容易遭受赤霉病危害,造成严重减产。一些资产阶级“专家”一向认为三麦赤霉病不好预测,难以对付,只能在病害大面积发生后消极抵御。“老传统要打破,洋框框要踢开!”敢想敢干的河横贫下中农决心攻下这个难题。土专家潘厚礼和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们通过反复研究,认为防治赤霉病的关键在于正确地预测病害的发生期,及早防御。于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到田头观察、分析,人人出主意,个个献计策。有的说:“湿度较大的塘心田最容易发生赤霉病,有没有赤霉病,先看塘心田!”有的说:“人破皮容易受感染,水稻抽穗破口容易遭螟害。麦子也是同样道理,有没有赤霉病,是不是可以先从破壳的麦穗上预测出来?”于是,他们在塘心田里选择早熟的麦子,剪破麦壳,进行试验,终于成功。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河横大队的广大群众遵照毛主席这一教导,在探索高产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过去,这一带播种三麦一般都采用散播法,每?地只撒一遍种,撒下的种子疏密不匀,特别是墒沟边上不易播到,严重地影响产量的提高。河横大队的革命群众毅然抛弃了这个播种方法。经过反复实践,创造了“两播两撩加一点”播种法,每?地不仅来回播种两遍,还在墒沟两边撩播和点播种子,充分利用了土地。
播种方法改进了,产量提高了,但是,河横贫下中农没有以此为满足。土专家陈云山跟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一起,大胆地进行了小麦粒播试验。这样,就更加充分地利用了地力、水分、肥料和日光,长出的麦子秆粗、穗多、穗大、粒饱。今年,他们种的小麦试验田,经过上级革委会试收的一亩,单产达到了八百二十五斤。现在,河横大队的土专家们正在试制粒播机,决心为大面积推广粒播法作出贡献。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