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关于阶级友爱 读稿杂志之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8-09
第6版()
专栏:

关于阶级友爱
读稿杂志之十
亚群
来稿中,常有谈到自己初到革命队伍中,如何感到老干部大都是“冷冰冰”的,对同志缺乏热情,颇为不惯,乃至瞧不起这些“老粗”,但久了,又觉得是自己“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在作怪”,发觉老干部确实比自己立场坚定,原则性强等等。但,大都没有举出具体的实例,以说明老干部的立场如何坚定,原则性如何强,使人读了不敢断定他究竟在老干部身上学得些什么。
今天又读了一首长诗,题目是“老干部”,主题也同样是在说明知识分子的党员,起初如何不了解老干部,后来又如何深刻地体念到老干部的坚强、伟大,非常热情地歌颂老干部。描写他的观点改变的过程是这样的:
他初搬去的时候,老干部正在看报,“连头也不回,只说:喂,同志,隔壁就是你的房间。”“吃饭了,招呼也不招呼一声”。于是,他感到这位老干部“真有些官僚作风,阶级友爱竟是不谈!”于是自己“愁眉苦脸的渡过了好几天”。后来自己病了,早上老干部不知道,来叫他起床,他说:“我头昏,起不来”,老干部一声不响就跑了,他于是更加生气,简直想回家去找“温暖”了!但不一会,有人搞门,医生来了,同时老干部送来了“糖和鸡子的大米粥”,并焦急地问医生:“不打紧吧?发烧了?吃得油不?”这才使得他“浑身象触了电”一样地感动,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在老干部身上“开始懂得了什么是阶级友爱”。之后,更进一步知道了他原是工人出身,以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等等,但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叙述和直说自己对老干部的如何敬爱,没有什么力量。
作者虽在认识了老干部的好处之后,痛痛地骂了一顿自己喜欢“温情”,可是,他忽略了他之对老干部观感转变的关键,仍然是建筑在生活上的关照的基础之上的。归根究底,还是从需要温情出发。前头的不满,是没有温情;后面的感动,是因为在自己病了的时候,更迫切需要“温情”。这种不自觉的矛盾的思想情绪,在青年同志中,自有其不可免的过程,不足为怪,但在作为解决一个思想问题来看,就不够了。最大的阶级友爱和革命热情,是表现在对阶级敌人的坚决斗争中,表现在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心中,而不在于日常生活。当然,一个伟大的热情的革命家对于日常生活也是严肃认真的,但是严肃认真的首要标准仍然是是否符合于革命利益。如果一个人把伟大的人民事业的利益看成是冷酷无情的东西,把琐细的日常生活看成是决定一切的东西,这正是表明他的缺乏革命热情,而不是富有革命热情。因此,在我们看一个同志的时候,不管对老干部也好,新干部也好,我们主要是要看他对自己在政治上、工作上、思想上的关切程度何如?而透过阶级感情所表现的形式,也可能是耐心的诱导,也可能是严厉的批评,但我们自己不应更多地或完全注意态度和生活细节。
自然,作为一个领导同志或自己对别的同志来说,除了从政治上工作上帮助别人外,同样在生活上亦应十分关切,即应具有“吃苦在前,享福在后”,和“人忧其忧”的精神,这正是一个革命者的品质。比如这诗中的老干部,在生活细节上虽然有些马虎,但当发觉他病了,便细密地关照,是很好的,也是阶级友爱的具体表现。但,这一条,在一个革命者,则最好是多注意自己对待同志是否做到了应有的关心,而不应多注意别人对待自己如何,尤其不要把这一条作为唯一的尺度去量人。
这诗,假如把重点放在深刻地描写老干部在一二典型的、有关政策思想问题的事例当中,给了这位年青同志明确有力的启发和教育;在艰苦朴实的工作作风中,给了这位青年同志有力的感召;以致使得他由不满而转为感动,而敬爱,那就有力量了。我们常说一篇作品的思想性强不强,原因就在这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