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坚决走“农业学大寨”的道路 红光大队社员反复学习“老三篇”,促进思想革命化,艰苦奋斗连年增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9-04
第1版()
专栏:

坚决走“农业学大寨”的道路
红光大队社员反复学习“老三篇”,促进思想革命化,艰苦奋斗连年增产
新华社成都三日电 四川省德阳县孝感公社红光大队,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农业学大寨”的道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担沙改土,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养猪积肥,大搞科学种田,在一九六五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跨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以后,又以每年增产粮食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继续前进。去年全大队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一千三百四十八斤,同时实现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五年中,这个大队向国家交售粮食五百八十五万斤。
红光大队地处川西平原,自然条件较好,但由于缺乏治理,长期以来,一年只种一季的冬水田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由于土质粘性大、酸性强,解放前一亩只收几斗谷。解放后,由于水利条件的改善,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下,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受到压抑,生产长期停滞不前,每年还向国家要一部分粮食和贷款。广大贫下中农对此非常不满,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
一九六四年,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鼓舞下,红光大队党支部组织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反复学习“老三篇”和大寨贫下中农用毛泽东思想战天斗地的事迹,并以红光大队改变面貌靠什么为题,展开了大辩论,批判了“生产要发展,多调化肥和贷款”的谬论。通过学习和辩论,干部和社员坚定了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他们决心以大寨为榜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彻底改变红光的面貌。
一九六四年冬天,红光“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起来,社员们冒着寒风,踏着刺骨的冷水挖水塘、开排水沟,一举放干了所有的冬水田。为了改造粘土,社员们到两里路以外的地方担河沙,每天来回走百余里路,肩挑肿了,腿走痛了,可是仍然个个精神抖擞,先后担回河沙十一万七千方,改良了土壤。全队开了总长近五十华里的六条排水沟,五十二条灌溉渠,两口有地下水源的防旱塘。田间沟渠裁弯取直,使大部分农田变成能灌能排的旱涝保收田。为了提高地力,所有的水田都施用了大量的绿肥和厩肥,使千余亩冬水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双季田。一九六五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超过了《纲要》规定的指标,达到了八百四十六斤,一九六七年跨过了千斤大关。
近几年来,红光大队在不断改土治水的基础上,为了继续促进农业生产的更大发展,他们大搞科学种田。大队建立了科研站,各生产队都建立了有干部、老贫农、知识青年参加的“一组三田”——科学实验小组、试验田、样板田、种子田。他们打破了群众不能搞科学的迷信,解放了思想,经过多年反复的试验,现在全队的水稻实现了“矮秆化”,并试验培育了一百多个水稻良种和许多小麦、油菜良种,推广以后,都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五百二十斤,油菜籽达到二百一十斤,比过去都有成倍的增长。为了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红光大队的科研小组还研究、掌握了当地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稻螟的发生、发展规律,把稻螟对水稻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加上推广药剂除草和“以磷增氮”等先进技术,使各种农作物的产量不断增加。
红光大队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始终坚持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积极发展林、牧、副、渔生产,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近几年来,红光大队共植树六十多万株,还种植了大量的毛竹、巴茅,基本实现了绿化。大队和各生产队都办起了养猪场,目前存栏猪数已达到二千零三十头,平均每人一点二头。各生产队还办了牛场,自繁自养耕牛,改变了历来进山买牛的状况。他们还利用泉、塘养鱼。由于生产的发展,公共积累的增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几年来,他们购置了手扶拖拉机、脱粒机、粉碎机和米面加工、提灌等机械,为进一步发展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