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发扬延安精神 荒漠沙丘变绿洲——记杨桥畔大队学大寨改天换地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9-15
第2版()
专栏:

  发扬延安精神 荒漠沙丘变绿洲
  ——记杨桥畔大队学大寨改天换地的先进事迹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培育的延安精神的光辉照耀下,地处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靖边县杨桥畔大队,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把数千亩荒沙滚滚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为绿树成荫,渠道纵横,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农田。从一九六四年开展“农业学大寨”以来,杨桥畔的广大贫下中农更加振奋起革命精神,他们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与资产阶级思想斗,不断夺得革命、生产的新成绩,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一九六六年平均亩产四百一十一斤,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一九六九年继续上升到四百七十斤。五年来,他们向国家交售了大量粮食,集体储备粮也逐年增多。
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杨桥畔地处沙漠南缘。每年冬春两季,西北风漫天狂起,流沙滚滚,吞没了许多房屋、土地和村庄。在旧社会,不少人被迫离乡别井,四处逃亡。一九三五年,伟大领袖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地到达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杨桥畔的贫下中农在这一年从苦难中得到新生。
当时,处在陕甘宁边区前沿的杨桥畔的二十多户贫下中农,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一面送亲人上前线、交公粮、出担架、缝军鞋,支援革命战争,一面决心战胜狂风,治理沙丘。一九三六年入党的共产党员盛占海,当时是杨桥畔党组织的负责人和村长。他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发动党员和贫苦农民建立了治沙变工组,集中群众的智慧,摸索治沙的办法。他们经常跑到村北十五华里的芦河边上观察沙和水的关系,发现:清水能够把河边的沙丘漩开、冲散、拉走;洪水可以在沙地上淤积很多泥土。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终于总结出“引水拉沙”、“引洪淤地”这个治沙的办法。他们联合各个治沙变工组,用柳条捆在芦河上筑坝拦水,拉沙淤地,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发展了生产,为支援革命战争作出了贡献。一九四二年,这一带的群众幸福地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表扬。
全国解放以后,杨桥畔的贫下中农遵照毛主席关于“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伟大教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条件,展开了全面治理荒沙的斗争。他们制定了一个征服荒沙的计划:修筑拦河大坝,开挖引水渠道,迫使河水把一千多个沙梁、沙丘,一个一个地冲开、拉散、摊平,以凸补凹,使波浪起伏的沙漠变成平坦的沙原;再引来洪水漫地,淤积上一层层泥土,造成良田。在周围种植一道道防护林带,用来挡风固沙和保护庄稼,还要修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需要大量投资,光是修一道石坝就要六万元。当时杨桥畔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材料。他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的教导,没有技术员,支部书记和几个贫下中农社员就当了“土技术员”,领导设计和施工;没有水泥,他们便设法自己烧制;工程需要一批石料,没有钱请石工,他们就自己学着采石。一道四米高、二十多米长的拦河大坝终于修起来了。这时,开挖的引水渠道被好几丈高的石崖挡住了去路。要想把水引过来,只有打洞。这个洞有两百多米长,必须赶在春耕以前挖通,时间紧迫。他们集中了群众的智慧,从两头对挖。结果,及时把洞挖通,把水引过来了,为大规模引水拉沙创造了条件。
杨桥畔大队从一九六四年秋天开始,深入开展了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进一步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武装群众,一个向荒沙进军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全大队男女老少都争先上阵。工地上贴满了“发扬延安精神”、“向大寨学习”的标语,广大贫下中农一鼓作气把第二个拦河大坝修成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一步振奋了杨桥畔贫下中农的革命精神。他们不断种植树木,治理沙荒。仅今年春天,他们就又挖平了一千多亩荒沙,种了一千多亩树,为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坚决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杨桥畔在改造荒沙的战斗过程中,经历了极其尖锐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一开始引水拉沙,斗争就很激烈:有的人主张把村子搬远一点,躲在沙窝里生产一点粮食,够吃就行了;有的人想等政府拨款,修个“洋”坝;也有的人主张放下当年的农业生产,集中力量去跟荒沙“拚命”。老党员盛占海、刘祥、杨生延等坚决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办事,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使延安精神在杨桥畔扎根。但是,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疯狂地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他们让杨桥畔的群众专门修了一条能跑卧车的道路,把“专家”请来勘察设计,又从外边招来很多石工,代替这里的群众修了一座洋坝。结果洋玩艺很快就被洪水冲掉了。于是他们就断定这里修不成坝,蛮横无理地不准群众自己再修。杨桥畔的群众为了坚持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跟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进行了激烈的搏斗。
一九六二年,刘少奇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黑风刮到了杨桥畔。当时,杨桥畔大队已经在芦河上游修了一道拦河坝,引水改造了附近的几千亩荒沙。为了多打粮食,支援国家,有些社员提出要发扬当年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精神,在芦河下游再建一道大拦河坝,以便开渠引水,把下游的几千亩荒沙也改造成良田。这个建议一提出,地主富农就在暗地里造谣破坏。有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的人,说什么我们不是集体拉沙造地,而是要搞“开荒自由”。老党员盛占海、刘祥针锋相对地说,这样做,杨桥畔又要搞得穷的穷、富的富,我们贫下中农又要吃二遍苦。两种意见,针锋相对,到底支持谁?党支部书记詹立武支持了集体拉沙造地的意见。
一个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窃踞了副县长职务的坏人,发现杨桥畔大队不仅没有推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继续大搞集体拉沙造地,就跑来命令詹立武立即停工。詹立武觉得水利工程一旦在中途停工,不仅增产计划实现不了,而且会造成很大浪费,坚持继续修下去。那家伙竟利用职权“调整”了詹立武的工作,搞得杨桥畔一时建设停顿,生产下降。
这年秋天,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召开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战斗号召,詹立武带领大家一遍又一遍地学习会议公报。广大党员和贫下中农在会议公报的鼓舞下,纷纷起来抵制资本主义倾向。大家推选詹立武继续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被修正主义路线干扰而停顿的改造荒沙的工程又上马了。
活学活用“老三篇”,不断改造世界观
“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活学活用“老三篇”,使杨桥畔的男女老少不断振奋起当年跟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干革命时那种一心为革命、艰苦奋战的精神。许多老党员、老贫农在讲用会上一开口就是:“要不是毛主席给咱指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沙丘流过来,哪有咱杨桥畔,咱要跟着毛主席艰苦奋斗一辈子,咱杨桥畔要对革命作出更多的贡献。”从一九六四年秋天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以来,全大队涌现出一百八十多名积极分子,以及一批先进集体。贫农社员詹志英学习毛主席著作,经常学到深夜。这个年轻的贫农社员学一句、用一句。今年春天为绿化一座大沙梁,他被狂风吹下来三次,他就三次顶着风,念着毛主席的语录,坚持把一百五十斤重的沙柳背上沙梁,带动其他社员终于在这里种下了一片柳树苗。老党员盛占海今年六十多岁了,一直战斗在治沙第一线。每当家里的孩子和周围的同志们劝他休息时,他就请对方帮他读这样一段毛主席语录:“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用毛主席的教导,鞭策自己,激励对方。这些年来,杨桥畔修建每一道大坝、挖开每一条干渠、引水冲平每一座沙梁,盛占海都积极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哪里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春天,为了早些引水拉沙,他在芦河上破冰时掉在冰洞里,大家不知从哪里救他,可是他撞破一处薄冰,爬上来了,抖抖身上的冰凌说:“怕啥?咱就是上不来,你们也别灰心,一定要坚持搞下去。”夏天,他半夜起来察看洪水,发现拦河坝承受的压力太大,就走上滚水坝,搬开了需要两个人才能搬动的闸门。突然扑来的激流把他卷入几丈深的芦河。后来他发现自己被浪涛打在一个保护堤坝的柳条捆上,挂住了。他爬上岸来,把衣裤的水拧了拧,又察看其它的水渠去了。老党员盛占海为革命艰苦奋斗三十多个春秋,群众称他是“革命的老骆驼,延安精神的活样板”。
老一辈身上闪烁着的延安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年轻一代。第一生产队“铁姑娘”突击队的李芳英,是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她参加“铁姑娘”队后担心做活跟不上,同小伙子组成的“雄鹰”队比赛,更有些胆怯。这时,老贫农盛占德对她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对她说,现在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别忘了世界上还有多少阶级弟兄在受难,你想想,咱们怎么能不继续艰苦奋斗呢?
老贫农帮助李芳英继承了延安精神。从此,她坚强起来了。早春刚开冻,她争先走上引水拉沙的工地,跳下水渠;秋季风沙弥漫,她背着上百斤重的一捆捆柳树苗向远处的沙丘进发,把沙柳一株株种在荒沙上。夏天,她顶着烈日带领“铁姑娘”们大搞科学实验,晚上又帮助群众读毛主席的著作和教唱革命歌曲。她成了“铁姑娘”中打头阵的人,被群众选为第一队的“铁姑娘”队长。
杨桥畔的男女老少凭着无限忠于毛主席的红心,不断发扬延安精神,十几年来,用勤劳的双手修了两道拦河坝、一道拦洪坝、一个涵洞、五十多里长的渠道、淤积了四千多亩耕地,造了四千多亩防护林带和经济林。牧畜业也获得很大发展,每户平均已有两头半猪、两只羊和接近一头大牲畜。目前,他们进一步掀起了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要使耕地和造林面积再扩大一倍。
昔日黄沙滚滚,今日绿树成荫,在延安精神鼓舞下,杨桥畔已成为一片绿洲了。
(据新华社西安十四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