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灌云大地绘新图——江苏省灌云县兴修农田水利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9-17
第4版()
专栏:

  灌云大地绘新图
  ——江苏省灌云县兴修农田水利的调查
位于淮北平原的江苏省灌云县的广大人民,在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指引下,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解放初期,这里粮食平均亩产不到百斤,棉花(皮棉,下同)平均亩产只有十多斤;现在,这个县的粮食平均亩产连续四年超过五百斤,棉花平均亩产连续两年达到七十斤以上。解放初期灌云是年年靠国家救济的缺粮县,一九五八年以来,向国家交售了大量余粮。
灌云人民治水斗争的胜利,为苏北地区迅速改变多灾低产面貌树立了榜样。
  高举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伟大红旗,艰苦奋斗兴修农田水利
一九五八年,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鼓舞下,灌云人民在制服洪水、海潮危害之后,决心大搞河网化,根治内涝水患。当时,由于内涝灾害没有消除,群众生活有困难,一部分人就主张:“搞河网化不是时候,还是抓点现的吧!”
各级党组织和革命干部同全县人民一起,一面学习毛主席关于“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教导,一面广泛开展忆苦思甜活动,使广大贫下中农迅速提高了阶级觉悟。他们说:“种田人吃国家供应粮,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出力,对不起毛主席,对不起党!”“越穷越不能躺下去,越困难越要起来斗争。为了对革命作出贡献,天大困难也不怕!”
饱受水苦的灌云人民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改天换地,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画图。全县上下出现了穷干苦干,兴修农田水利的新气象。王集公社是全县最穷的一个公社。但是,这个公社的干部和社员,人穷志不穷,决心开挖西大沟。一九五九年冬天,一千多名治水大军浩浩荡荡开上工地,冒严寒,踏冰雪,日夜苦干。不到一个月,西大沟工程就胜利竣工了。经过一个冬春,王集公社挖土三十万方,工程当年受益,粮食获得丰收,破天荒地向国家出售了五百万斤余粮。
在我国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时期,灌云人民迎着困难上,坚持继续办水利。一九六二年,一个走资派跑到灌云,四出兜售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鼓吹“水利大下马”。广大贫下中农受过水害苦,尝过治水甜,同走资派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革命群众经受了这场严峻的考验,艰苦奋斗建设农田水利的劲头更大了。他们不是下马,而是上马;不是小干,而是大干。全县上下,热气腾腾。冬春季节,全县数十条大沟,数百条中沟,上千条小沟同时开工,十多万水利大军日夜奋战。就是在农忙季节,也从不间断,成千上万的专业队长年奋战在水利工地上。先进社、队不断提高水利建设标准,后进社、队急起直追,出现了你追我赶,大办水利的生动局面。那几年,全县每年都要挖土一千多万方,兴建桥闸涵洞三百多座。一些有名的“龙王荡”、“水囤子”、“老鸭滩”、“盐碱荒”等低产田都被改造成了良田。全县水利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举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伟大红旗的灌云人民,以他们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回击了刘少奇“水利大下马”的黑货,在水利建设上写下了最可宝贵的一章。
大搞群众运动,多快好省地建设农田水利
毛主席教导说:“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灌云县广大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创造了群众治水、多快好省地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的一整套经验。这就是:
一、坚持土法上马,讲究实效。开始时,由于受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原县委曾经制定了一个贪大求洋的河网化计划,并且集中六千精干民工在一个大队搞高标准河网化试点。这个试点,光土方就要挖四百万方。按照这个标准,一个公社要三、四十年才能实现河网化。群众批评说:“我们办水利,不是图好看。这样搞河网化,那年才能办得到?”群众的这一批评使干部受到深刻的教育,他们认识到,搞河网化,方向是对的,但是决不能不顾群众的要求和当时当地的条件,贪大求洋,而必须从实际出发,土法上马,使工程尽快发挥作用。他们吸取了教训,采用“高标准设计,低标准施工,逐年提高标准”的办法,由土到洋,由低到高,逐步实施。这样,就充分调动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的积极性,使全县农田水利建设迅速形成高潮。
二、坚持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建设初期,兴建东门闸,有关领导部门个别人依靠一个“水利专家”闭门造车,设计按洋框框,施工按洋办法,投资从十九万元增加到四十六万元,时间延长了两年还未建成。后来有关的干部学习毛主席的教导,认识到广大群众几千年来一直和水患作斗争,对水患最恨,治水也最有经验,只有紧紧依靠群众,才能实现农田水利建设上的多快好省。于是,一些领导干部纷纷深入第一线,拜贫下中农为师,向群众学习治水经验,并决心大力培养农民技术队伍。不久,全县各地很快涌现了大批土专家,做到了社社有技术员,队队有工程员。他们会测量,会设计,会施工,会验收,成为多快好省地建设农田水利的一支生力军。一九六四年兴建比东门闸大一倍的同兴闸时,实行贫下中农土专家和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结果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全部建成,投资比原计划减少百分之四十。
三、坚持自力更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灌云县广大革命群众为了进一步提高河网化标准,做到能排能灌,掀起了兴建机电排灌站的高潮。他们在各级革委会带领下,深入批判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坚决落实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建设中缺少资金,依靠群众自己筹集;缺少技术边干边学。小伊公社兴办电灌站需要四十多万元资金,他们组织一千多人上山采石,外出运砂,筹集了全部资金,没有伸手要国家一分钱,就建起了十个电灌站。就这样,四年多来,全县共新建电灌站九十三座,架设输电线路二百四十二公里,分别比文化大革命前四年增长六倍和五倍以上。全县三十个公社、镇、场,个个有了机电排灌站。这些年来,县、社、队各级依靠群众自筹水利建设经费达二千六百万元,占总投资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锻炼和随着“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深入开展,灌云人民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大大提高,决心要为革命多作贡献。他们在县革委会的领导下,不满足已有的成绩,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向高标准河网化的目标努力,把农田基本建设搞得好上加好,多增产粮食和棉花,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