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学好大寨经验,关键在于领导 山西省农村各级干部学大寨找差距的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9-20
第4版()
专栏:

  学好大寨经验,关键在于领导
  山西省农村各级干部学大寨找差距的体会
山西省农村各级领导干部,最近带着“全国学大寨,大寨在山西,山西怎么办”这个问题,来到大寨参观学习,访问了大寨周围大队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听了昔阳县介绍的全县迈向大寨县的经验,受到深刻的教育,思想震动很大。他们结合当地农业学大寨的情况,对照大寨大队和昔阳县的经验,进行检查对比,找到了差距,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学先进,找差距,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作出更大成绩
在山西,有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好,生产条件也比较好。过去有的人认为,只要增加大量的农业机械,改善了水利条件,再施用大量的化肥,农业生产一定会迅速地发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地处晋中盆地的太谷县的干部,在这方面的体会很深。太谷县是旧省委搞的一个机械化、电气化试点。经过国家的投资,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这个县四十五万亩耕地中,能用机械灌溉的水浇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旧省委用“吃偏饭”的办法照顾这个县,以为这样做,农业生产就会上去,实际上越“照顾”越产生依赖思想,人们的精神面貌没改变,几年来生产发展的速度很迟缓,即使上去一年也很不稳定,第二年又跌下来了。这次找差距中,太谷县的干部认识到:昔阳是个山区,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比太谷县差得多。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三年中,昔阳县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去年成为全省第一个超《纲要》的县。条件好的太谷县,农业生产却发展缓慢。这是为什么?太谷县的干部对照昔阳县领导全县学大寨的经验,重新学习毛主席关于“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教导,领会了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学大寨”伟大号召的意义,思想上开了窍,进一步认识到:毛主席亲自表彰的大寨这面红旗,是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方向。只有象大寨大队和昔阳县那样,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坚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加强领导班子思想革命化建设,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改造农民的世界观,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同时,用革命化领导农田基本建设。这样,农业建设就会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胜利前进,农业生产就会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晋中地区的一些干部表示,一定克服依赖思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作出更大的成绩。
树雄心,立壮志,变不利为有利,夺取高产创奇迹
在山西,有一些地区自然条件很不好,象晋西北和雁北地区。在这里,气候寒冷,作物生长期短,风沙大,土地瘠薄。过去一提起学大寨,有些人就摇头,强调本地条件差,大寨经验学不到手。可是最近几年来,这个地区也涌现出一批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其中,浑源县裴村公社什仪号大队由后进变先进的事迹,给人的启示最大。什仪号大队在雁门关外恒山脚下的沙荒地上,作物生长期只有一百三十天,长期以来粮食产量很低。这里的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主席光辉著作“老三篇”,狠抓阶级斗争,学习大寨贫下中农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沙荒地上开沟挖渠三千多米,植树造林防风护渠,把全部耕地建成水浇地,同时起沙垫土,增施农家肥料,改良土壤,通过科学实验,培育高产作物种子。结果,粮食产量迅速大幅度上升,一九六九年创造了亩产超千斤的奇迹。在这次找差距中,晋西北和雁北地区的一些干部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处高寒低产区,什仪号大队变化这么大,粮食产量这么高,而自己所在的那些地区,粮食产量却一直很低,农业生产还处于落后状态?大家以大寨大队和昔阳县的经验作镜子,研究了什仪号大队的经验,终于找到了差距,这就是:什仪号大队和大寨大队一样,狠抓了阶级斗争,焕发了人们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他们敢于藐视困难,在坏的自然条件面前,不退却,而是迎着困难前进,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找到差距后,大家重温毛主席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的教导,觉得格外亲切。他们表示:埋怨自然条件不好,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实际上是一种无所作为的懦夫思想。今后一定要象大寨那样,狠抓阶级斗争不转向,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象什仪号那样,狠抓人的思想革命化,充分调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在自然条件差的地区,也要创造出高产的成绩来。
山西许多地方是“十年九旱”。过去研究生产为什么发展不快时,有些人就强调“十年九旱”,水利条件不好。学先进、找差距中,人们发现,这些年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的地方,粮食产量过“黄河”、跨“长江”的先进社队,过去大多是老干旱地区。大寨大队是这样,大寨周围的大队是这样,平顺县西沟大队也是这样。有些人问道:为什么同在一块“十年九旱”的土地上,有的地方能够连年增产,有的地方就不能增产?大家经过分析,找到了原因:一是这些增产的社队,大多是抓了人的思想革命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千方百计搞深翻土地,加深活土层,改良土壤,从而把全年的降雨量在土壤中很好地储存起来,使其得到充分利用。二是好些增产的社队,狠抓了水利建设。通过分析对比,许多人表示,一定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作用,依靠群众的智慧,向干旱作斗争,多快好省地改善水利条件,逐步建成干旱也能保丰收的良田,增产更多的粮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居功,不自满,发扬革命传统,做出新的贡献
山西的太行山区、吕梁山区,以及晋西北地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在这些地区,有不少老模范、老干部、老党员,民主革命时期有过贡献。进入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虽然也在勤勤恳恳地工作,但他们所在的地方,生产发展不快,面貌改变不大。这是为什么?这次,一些老干部、老党员,同昔阳县的一些革命老根据地的党员干部比,同全国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领导的平顺县金星公社西沟大队比,找到了思想上的差距。西沟大队的党员,许多是三十年前入党的老党员。这个大队的带头人李顺达,很早就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多年来,这个大队的党支部遵照毛主席关于“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教导,带领党员和贫下中农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乘胜前进,不断取得革命和生产的新成绩。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后,他们放下老模范的架子,恭恭敬敬地向大寨党支部和贫下中农学习,从而使这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老模范单位变得更加朝气蓬勃。经过广大党员、干部和贫下中农的艰苦奋斗,把石渣地建成稳产高产田,去年粮食亩产达到八百一十二斤,跨过了“长江”。人们夸他们是虚心学大寨,先进更先进。这次,人们和西沟做了对比,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深刻认识到:生产的停滞,是思想停滞的反映。问题表现在生产上,原因在自己的思想上。背上老资格的包袱,只想过去的荣誉,就必然眼光短浅,躺在过去的成绩上停滞不前。他们表示:今后一定要象西沟大队那样,以大寨为榜样,活学活用毛主席关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狠抓自身的思想革命化,跟上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为人民立新功。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