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喜看今日水道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10-03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一周年

喜看今日水道杨
我们刚踏上河南省许昌县水道杨大队的土地,就被这里的一切吸引住了。一层层平展展的梯田,一群群紧张劳动的社员,一阵阵嘹亮的歌声,构成一幅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画图。大家站在岗上看村庄,一片绿海不露房;走到村头看岗坡,岗上树成行。在那绿树环抱的田野上,玉米秆上托着粗大的金棒子;一颗颗大棉桃,张开了雪白的花絮。
但是,最使我们兴奋的,是水道杨生龙活虎般的贫下中农。在这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的革命精神,已经变为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的自觉行动。青年们,个个朝气蓬勃;老年一代,人人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活着的杨水才
在水道杨大队,有一个被称为“活着的杨水才”的人,这就是第一生产队队长杨万顺。
杨万顺是杨水才生前的老战友。从合作化的时候起,他就和水才并肩战斗,是水才教会他如何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又是水才培养他入了党。……
杨水才去世的第二天早晨,杨万顺就含着眼泪跑到水才的墓前庄严宣誓:“水才,你放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接过你的小车继续推,将革命进行到底!”
他说到做到。从那一天起,他就象自己的老战友杨水才那样,带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带头狠抓阶级斗争,带头战天斗地。
去年冬天,进行治岗改土的大会战时,腊月天气,地冻七、八寸厚。杨万顺想:在困难面前,领导更要带头苦干。他每天鸡叫二遍就起了床,先到地里打开一块冻土,再回来打铃让社员上工。他那辆被群众称为“骆驼牌”的架子车,又宽又长,连青年小伙子也不敢轻易动它,但他拉起来却行走如飞。他的革命精神,强烈地鼓舞着群众。地硬抓钩挖不动,大家就用镢头挖;镢头还不行,又改用火枪撬。不到半个月,就改土五十亩。
群众干劲越足,越要关心群众生活。杨万顺每天下工回来,总先到社员家走一走,看一看,问寒问暖。有一天,杨万顺胃病发作,痛得在床上打滚。就在这时,一场暴雨倾盆而下。杨万顺猛想起社员杨二木的房子还没修。他马上翻身下床,拄着棍子,来到了杨二木的家,帮助他转移到安全的屋子里。杨大爷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连连称赞:“活着的水才,活着的水才。”
杨万顺处处以杨水才为榜样,心里只有群众,只有革命,唯独没有自己。去年除夕,他的胃病复发,黄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掉。
“休息休息吧!”老伴劝他说。
“水才身患三种疾病都没休息,我这点病算不了什么!”他左手按着肚子,右手拿着锹,一步一步地走向岗地,参加了新春第一天的战斗。
他臀部长了一个毒疮,稍一走动,就流脓。支部书记岳建智和副队长劝他赶快上医院看看。他说:“收秋正紧,还是收完玉米再说吧。”
玉米收了,刘金平大娘又来催他赶快上医院。他说:“等玉米晒干再说。”
场上的玉米进了仓,岳建智又来劝他。他说:“队里的晚玉米等着灌水,我这病能坚持。”
岳建智再不忍心看着他带病坚持劳动,硬是把他“押送”到医院。刚一开过刀,他就一瘸一瘸地走回来参加抢收抢种了。贫下中农激动地说:“俺队长和水才是一个心眼。”
钢姑娘
旭日从东方升起,岗地上传来一阵阵清脆的歌声:
“我们是毛主席的钢姑娘,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人们一听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第三生产队的“钢姑娘”。
在这一群“钢姑娘”里,一年前,杨玉莲还是村上有名的“娇姑娘”。饭菜不合口,她不吃;衣服有补钉,就要换新的。开始,大家批评她“娇”,她不服气,说:“穿衣戴帽,各人爱好。年青人穿好一点有什么不可以?”
去年她学习了杨水才的事迹,震动很大:“水才一顶帽子戴了八、九年,我为什么讲吃讲穿摆阔气?”“水才一天到晚为革命操心,我为什么两耳不闻窗外事,坐在房里做针线?”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下定决心:“我要做毛主席的钢姑娘,决不做资产阶级的娇小姐!”
从此以后,她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刻苦地改造思想。冬天,大队挖塘清淤。坑塘八丈多深,五六十度的陡坡,靠人把淤泥拉上岸来,既费力,速度又慢。为了加快进度,玉莲和贫下中农一起,创造了一种“以重带轻”的牵引办法,人坐在空车上往下滑,把淤泥从坑塘牵引上来。但是坐车又累又危险。谁来坐车?玉莲和姐妹们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
一次,车刚滑到半坡,玉莲被摔出一丈多远,当时晕了过去。第二天,她的胳膊肿得穿不进棉衣。玉莲躺在床上,象睡针毡似的不是滋味。她想:水才生前大口大口地吐血都没休息过,自己摔一下就不能坚持?她拒绝了别人的劝阻,爬起来又回到工地。
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水道杨的姑娘们越练心越红。今年春上,大队为了早日作好春播准备,决心用七天时间治好五十亩岗地。“钢姑娘”队长臧改兰,连夜召集姐妹们研究。大家一致表示说:“咱们钢姑娘队决不能落后,就是瘦掉几斤肉,也要保证按时完成任务。”八个姑娘说干就干,拉着架子车,奔向工地。深夜,北风吼叫,天上飘下朵朵雪花。这一晚,她们没一个眨一眼。第二天晚上,张玉革的手冻得握不住车把,脚也肿了。有人劝她:“回去休息吧!”
“不!这一点苦都吃不了,还算啥‘钢姑娘’!”
在玉革的影响下,姐妹们更加精神抖擞。困了,她们坐在岗洼里背靠背暖身体;累了,大家打着手电学习“老三篇”。她们和贫下中农一起,经过三天三晚苦战,完成了原定七天完成的任务。
不老的青松
水道杨大队有个“愚公队”。这个“愚公队”有八个老汉,平均年龄七十三岁。
九十一岁的杨九聚,在旧社会当了几十年的长工。他还不到六十岁,已是腰弯背驼,满脸皱纹了。这几年,人们劝他说:“九聚爷,托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福,你过上这比蜜糖还甜的日子,该好好享几年清福了!”杨九聚却想的是:毛主席领导咱们翻了身,俺要为毛主席争光,为子孙万代造福,为革命作贡献!
去年冬天,全大队治岗治水搞得轰轰烈烈。杨九聚在毛主席关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伟大指示的鼓舞下,再也坐不住了,就跑去找杨坤生商量。坤生说:“是呀!现在大家都在学习水才,咱组织一个愚公队,干起来!”“我算一个!”杨九聚第一个报了名。他们又串联了六个老头,成立了“愚公队”。杨坤生六十二岁,是愚公队的“小青年”,大家推选他当队长。
这消息一传开,马上震动了全大队。很多青年人关切地劝他们说:“你们年纪大了,在家好好休息,我们年轻人加把劲就行了。”
这些老汉回答说:“你能代替俺劳动,代替不了俺老头一颗为毛主席争光的心!为革命俺不能添斤,也要添两。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干革命!”年轻人听了,又受教育,又受鼓舞,大家说:“这么大年纪的人还要为革命出力,我们更要加油干!”
“愚公队”成立的第一天,大家先学习《愚公移山》,谈思想,表决心。杨九聚说:“咱要学愚公,做愚公,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立新功。”八个老汉当场都分了工,有的管烟叶,有的看树苗……。
七十二岁的杨国顺被分配喂猪。母猪要下仔时,他把铺盖搬到猪圈旁。今年四月,他听说驴下驹,怕喂驴的两个年青人睡觉误了事,自己搬到饲养室去住。
在“愚公队”,谁都在为集体操心,为革命争着贡献力量。今年春上,杨坤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提出各人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集体还种一块试验田。这个意见得到大家的支持,队里拨给了他们二亩八分地。
在深翻土地时,遇到了裂矼石,铁锨挖不动,撬不开。有人说:咱们都上了年纪,挖不动就搁下来吧。杨坤生想:遇到困难时,要从毛主席著作中吸取力量。他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又一次学习《愚公移山》。杨九聚头一个开了腔:“咱们年高志大,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干,天大的困难踩脚下!”经他这样一说,大家的劲都提起来了。有的回家扛来抓钩,有的扛来镢头。苦战了五天,终于把裂矼石全部挖了出来,整好了土地。
现在,他们的早玉米已经收获,每亩产量一千一百零五斤。
八个老汉看到这丰收的景象,捋着胡子笑眯眯地说:“粮食高产了,俺老头也越活越年轻了!”
看着这八个老人英姿焕发的形象,多么象不老的青松!是的,他们个个是毛泽东时代的永远不老的青松!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