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破除形而上学 发展林业生产 潜江县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根据水网湖区特点植树造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10-05
第2版()
专栏:

破除形而上学 发展林业生产
潜江县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根据水网湖区特点植树造林
据新华社武汉电 湖北省潜江县认真贯彻执行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指示,打破水网湖区不能发展林业的旧框框,在发展粮、棉生产的同时,努力发展林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
潜江县过去一直是“树木稀少不见林,村内村外一展平,用木用材靠别人”的地方。现在全县植树四千六百多万株,平均每人有树八十八株。一九六八年开始,改变了依赖国家供应木材的局面,并且第一次向国家提供了商品木材。
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植树造林后,保持了水土,控制了风沙,改良了土壤,保护了堤防,防御了洪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的增产。同时,林多,叶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绿肥。
林业的发展,促进了畜牧业的大发展。不少地方利用枸树叶、紫穗槐叶作牲畜饲料或制作糖化饲料,促进了生猪和耕畜的发展。猪多,牛多,又为农业生产增加了肥料。
林业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生活。社员生活用材和日常烧的柯枝已基本解决,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生活用煤。
潜江县在发展林业生产中,首先组织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发展林业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不断排除了各种干扰。
解放后,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大肆散布“用材靠山区,吃粮靠平原”的谬论,潜江县一部分干部中存在着“水网湖区不能发展林业”的思想,一直没有把林业生产放在应有的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木材需要量急剧增加,水网湖区究竟能不能发展林业?县里的领导组织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的伟大教导,使大家认识到,发展不发展林业生产是关系着是否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指示的大问题。接着,县领导深入全县不同类型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水网湖区,河边、路边、沟边、村边、荒地、荒坡植树造林潜力很大,发展林业生产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例如,地处汉江之滨的沙街公社美丽大队,解放初期,每人只有三棵树。从一九五六年以来,他们利用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植树二万五千多株,荒滩上造林一百一十亩。树木成林,防风固沙,过去被流沙淹没的七百多亩田全部复耕,粮、棉产量逐年上升,粮食亩产由三、四十斤增加到四百多斤,棉花亩产由三十多斤提高到一百六十多斤。
县里总结、推广了美丽大队的经验,解决了“水网湖区不能发展林业”的认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发动群众,反复讨论,制定了全县发展林业的规划。
确定大规模发展林业后,树种从那里来?有的人主张要国家投资到外地购进苗木。县领导又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学习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通过学习,大家根据水网湖区的特点,明确了“三自、三为主”的原则。即: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以乡土树为主,速生树为主,用材树为主。这样,全县用本地的枫柏、苦楝、香椿、早柳、桑、槐等优良树种,很快地掀起了造林热潮。在发展乡土树种的同时,他们还有计划地引进一些水杉、杉木、川柏等树种,经过试种、培育,这些树种现在也已在潜江生长成材。
潜江县在发展林业生产中,还根据水网湖区特点,把植树造林和兴修水利、修路筑堤、开垦荒地、园田化和改造村庄等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做到渠成、堤成、路成、林成。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潜江县在发展林业生产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有力地调动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毛主席亲自主持制订的关于人民公社的各项政策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认真执行林业生产、收益、分配政策,妥善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坚持了林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他们对全县百亩以上的大片沙滩荒地,大、中型干渠和汉江、东荆河两岸,以及主要公路的造林,采取国有队营。小型河流、渠道、百亩以下的小片河滩、荒地、废堤,以及村前村后队有的零星土地,不适合种农作物的,按行政区划分,由所在地的生产队自采种、自育苗、自栽、自管、自受益;社员房前屋后造林,属社员私人所有,自栽、自管、自受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