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让县社工业在支援农业中充分发挥作用——束鹿县革委会狠抓工业支援农业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10-12
第4版()
专栏:

让县社工业在支援农业中充分发挥作用
——束鹿县革委会狠抓工业支援农业的调查报告
河北省束鹿县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坚决地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的教导,充分发挥现有工业的作用,逐步建立为农业服务的地方工业体系,加速了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粮、棉产量,短短两年,就使农业生产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首先抓好思想转变
一九六八年,束鹿县的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鼓舞下,响亮地提出“上纲要、跨黄河”的口号,掀起了农业生产的新高潮。他们兴修水利,精耕细作,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时,各地都感到劳动力不足,纷纷写信、打电话、派人,到县革委会有关部门要水泵、要电机,要各种农业机械与各种农机配件,以帮助他们进一步解决耕作、排灌、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机械化和农机维修问题。
面对全县四十多万农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县革委会深深感到,领导必须因势利导,及时抓紧工业支援农业的工作,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使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相适应,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飞跃。
束鹿的县、社工业,一九五八年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曾得到迅速发展。后来,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极力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强迫砍掉了县、社办的炼铁、水泥、化肥、轴承、五金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十几个工厂。
县革委会发动全县广大工人群众深入学习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教导,开展革命大批判,明确地方工业的发展方向就是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学习和批判,广大工人坚决表示,以前刘少奇封锁毛主席的声音,使我们走歪了路,今后我们坚决听毛主席的话,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
县办工厂的干部和工人,深入农村调查。他们亲眼看到文化大革命后,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在抓革命、促生产中无比高昂的革命热情;看到了由于农业机械不足,给生产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困难。同时,他们还了解到,自一九六一年刘少奇砍掉了县、社工厂以后,机器得不到修理,全县三年就有六百多台机器报废。这些事实,使广大工厂干部和工人受到了生动的教育。
县革委会狠抓典型,用典型指导面上工作。铁木农具厂是个人少设备差的小厂,但他们方向明确,全心全意为农业服务。一次,后位生产队的一辆马车在途中断轴,两个社员急得满头大汗,扛着轴赶到县城一家设备比较好的农机厂修理。但这个厂重制造,轻修配,借故把两个社员推出了门。此事被铁木农具厂知道了,他们立即想方设法修复了马车轴。县革委会领导部门及时抓住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组织工业系统全体干部现场讲用,狠批了在支农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重主机、轻配件;重制造、轻修配的资本主义经营思想。
充分发挥现有工业的作用
群众发动起来以后,纷纷定规划,提措施,建新厂,出产品,一个工业支援农业的新高潮迅速形成。
县革委会及时加强领导,充分发挥现有十几个工厂的骨干作用。对现有工业生产布局、产品种类、发展方向,进行了适当调整,采取“增、设、调、改、建”五字措施:
“增”,是在原来直接支农的工厂,增添农机修造项目。
“设”,是在原来不直接支农的工厂,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产品的前提下,设立规模不等的农机具修配小组,扩大修配力量。
“调”,是调整一些工厂的产品品种,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当前农业生产。
“改”,是根据本县原料、生产、销售和农业需要等情况,把过去不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而原来所担负的生产任务能被其它厂所承担的工厂,改为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厂。
“建”,是充分挖掘现有设备、原材料的潜力,自力更生新建一些农业急需的厂子。各地急需化肥,他们就抽调一批工人,利用过去下马的水泥厂的废旧球磨机,自力更生建成一座年产万吨的小磷肥厂。
经过这样因地制宜地全面规划,既解决了当时农业生产中各方面的急需,又不影响原有产品生产,充分调动了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积极性。
两年来,束鹿县新建了橡胶、磷肥、机电、轴承等四个工厂,扩建了化学厂和水管建筑厂。有十个厂增加和扩建了农机修配车间,不少单位实现了一厂多能,一机多用,大大提高了农机具及配件的自给能力。他们急贫下中农所急,想贫下中农所想,有修有造,修造结合,仅一九六九年,就生产拖拉机、内燃机配件三十一万件,多种农业机械二千六百台。还制造了一百七十三台各种小型金属切削加工车床、电焊机等土设备,武装了社、队工业,不断扩大了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能力。
逐步建立为农业服务的地
方工业体系
束鹿县革委会在充分发挥现有工业的作用的基础上,调动全县各级革委会和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办工业的积极性,有计划地逐步建立起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地方工业体系。
县办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机械的修造能力空前提高。但由于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不仅生产的农机设备供不应求,而且日益增多的机械修配任务也应接不暇。一些生产能力较强的大厂,被大量的修配任务占去了人力、时间,也无法腾出手来制造更多急需的农业机械和配件。这样,进一步发展社、队两级农机修配力量,就显得越来越迫切了。县革委会及时抓紧了这一工作。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使全县三十一个公社,社社有农机修配站,百分之七十的大队有了农机修配组。随着社、队农机修配站和修配组的建立,全县逐步形成了由县、社、队三级工业组成的为农业服务的地方工业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束鹿县建立和巩固社、队两级农机修配站(组)的主要经验是:
一、做好社、队两级领导班子的工作,深入宣传普遍建站的重大意义,把社、队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原来没有建站的十四个公社,很快都建立起来了。
二、实行厂社挂钩,帮助各站(组)过好“思想关”、“设备关”、“技术关”、“成本关”、“管理关”。
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建立一批,巩固一批。开始办小点,设备简单,投资少,建设快,收效早,在发展中逐渐壮大。束鹿县在建站中,根据先机灌区,后电灌区,先远(距县城)后近,先易后难的原则,共分三批,边建边巩固,防止了一轰而起,使工作做得扎扎实实。
带来的巨大变化
束鹿县工业对农业的大力支援,为农业服务的地方工业体系的基本形成,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全县机耕面积达到百分之四十四。各种排灌机械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增加一倍半,全县百分之五十五的耕地实现了机电灌溉,收割、植保、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面貌的迅速变化。束鹿县有百分之三十的耕地是盐碱、沙丘、低洼易涝区。文化大革命前,全县每年要吃国家几千万斤粮食。文化大革命后,尤其是一九六八年以来,由于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的积极努力,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虽然连续遭受风、虫、旱、涝、雹等自然灾害,还是连年增产。去年全县粮食的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其中十五个公社已经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全县由缺粮县变成了余粮县,一年向国家交售两千多万斤粮食。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束鹿县中里厢公社农机修配站的革命职工,自带工具到南郭大队帮助修配农具,并向大队修配组的社员传授修配柴油机的技术。 《石家庄日报》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