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密林深处红哨兵——共产党员余德明防火护林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11-02
第4版()
专栏:

密林深处红哨兵
  ——共产党员余德明防火护林的先进事迹
在湘南江华林区的万山丛中,耸立着一座海拔一千八百米的尖子岭。
就在这样一座虎狼出没、人迹罕到的险峰之巅,共产党员、森林了望员余德明为防火护林顽强战斗了十六年。十六年来,他身居了望台,一心为革命。人们热情赞扬他是“森林红哨兵”,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党员。(一)
一九五五年春天,国家在群山环抱的尖子岭,设立了江华林区的第一个防火护林了望台。根据广大贫下中农的推荐,党组织决定派共产党员余德明担任防火护林的了望工作。
消息传来,这个在旧社会给封建山主挖土种树的余德明,彻夜不眠。他想:过去我受尽了封建山主的欺压,今天,党派我担任护林工作,当上了森林的主人,我一定听毛主席的话,把千斤重担挑在肩!
第二天,余德明来到尖子岭上的了望台,第一件事就是恭恭敬敬地把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画像贴在板壁上,把金光闪闪的《实践论》摆在那张小小的圆桌上。顿时,红太阳的光辉把了望台照得通明透亮。
就从这天起,余德明不论白天黑夜,人不离了望台,身不离望远镜,时刻守卫着尖子岭上的一草一木。可是,由于不熟悉浩瀚林区的地形,往往发现了山火而报不准位置。
“怎样才能把失火的地点报准,避免给国家造成损失?”余德明习惯地打开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实践论》,两行金光灿灿的大字呈现在眼前:“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使他豁然开朗。他决定利用无山火发生的阴雨天,迈开双脚,去调查访问。
他朝着陡峭的山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翻过了七十多座高山,踏遍三千多条冲源,走过二千多里崎岖山路,把老林农讲的山头位置,地形特点,一一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将每一条冲源,每一个村庄都画成草图。从此,他心里装下一副完整的江华林区地势图,无论哪里发生山火,再也逃不过他的眼睛了。
但是,如何识别生产用火、生活用火和山林失火,准确报出烟火种类,这又是摆在余德明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他点亮小马灯,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他想,我辨别不了烟火的种类,原因就在于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掌握烟火的规律。以后,他便在每次报出火情后,近的,亲自跑到现场去看一看;远的就打电话询问,和群众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他还在了望台周围,利用干、湿、生三种柴草,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的条件下,反复试验,细心观察烟色。经过多次艰苦实践,他终于科学地总结出“观正反,察浓淡,分季节,别远近,区缓急,识粗细,析晴雨”识别烟火的二十一字经。
余德明就是这样,把全部的精力都使在护林工作上。十六年来,他发现烟火九万多次,报出山火四百八十多次,从一九五七年开始,就基本上消灭了差错,为国家保护了大片森林资源。(二)余德明担任了望员十六年,不怕风雨雷电,不怕冰雪严寒,不怕病魔缠身,就怕山火报不出去,国家财产受损失。
一个初夏的夜晚,狂风骤雨,雷电交加。耸立在山顶上的了望台,就象挂在空中的木笼子,不断地摇晃。突然,余德明闻到一股橡胶气味,他抬头一看,只见电话线上“叭!叭!叭!”地吐着火舌,一场严重的爆炸事故眼看就要发生。
“电话机是报火警的工具,坚决保护它!”一个坚强信念刷地在余德明的脑海里闪过,他一个箭步冲到电话机旁,迅速切断电线,把电话机紧紧抱在怀里。可是,就在这一瞬间,一个巨雷猛地劈来,把他从一丈多高的台楼上掀翻到了地上。
午夜,余德明苏醒过来,感到全身麻木,被砸伤的胸部、大腿阵阵剧痛。但他一想起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浑身便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他以惊人的毅力,一步一步地爬到台子上,坚持搜索着每一个大小山头。
余德明一心想着革命,想着国家,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的小孩患重病死了,他利用下班休息的两个小时,下山火速处理完后事,就回到了了望台。事后别人对他说:“孩子死了,也不在家里住几天?”他回答说:“孩子死了,我心里虽然难过,可现在正是山火旺发季节,我一分钟也不能离开战斗岗位啊!”
“一分钟也不能离开战斗岗位!”这是一句人们多么熟悉的话。一次,他爱人见他没有按时下山背水、拿菜,便到了望台看他。一进门却猛地楞住了:余德明坐在台楼的窗前,一手拿着望远镜,凝视着远处的群山,一手使劲顶住肝部,豆大的汗珠在蜡黄的脸上滚淌着。原来,他肝病发作,整整两天粒米不沾了。爱人见他病成这个样子,还在工作,噙着泪水说:“有病,也不休息一下。”他说:“这点病算不了什么,秋天山火最多,我死也要坚守岗位。”
后来,县革委会派人硬是把他抬进了医院。他人在病房,心却还在了望台。同志来看他,一见面,他就迫不及待地打听:“最近火情怎么样?”生产队的贫下中农代表来慰问他,他一再嘱咐,要好好管教小孩别玩火,防止烧毁山林。病稍好一点,他就再三恳求医生:“现在山里柴干草枯,容易着火,让我上山吧。”医生不同意他出院,他就寻了把草药,偷偷地回到了了望台,又一心扑到护林工作上去了。(三)
余德明担任了望员十六年,时时顾的是大局,处处考虑的是怎样为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
站在尖子岭了望台上,能环视周围五百多里,全县百分之七十的区、社,邻近五个县成千上万个大小山头,都能收到眼底。每天,余德明了望本县林区以后,总要把外县的森林仔细搜索几遍,不管哪个县发生了山火,他都千方百计与对方联系。有人对他说:“你从早忙到晚,何必管那些份外的事。”他豪迈地回答:“革命不能分份内份外。一个共产党员,要时刻观五洲烟火,想天下大事!”十几年来,他报出的四百八十多次火警,有百分之五十是外省、外县的。
余德明站得高,看得远,心里装的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关心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成长。
一九六四年,国家为了进一步发展林业生产,又在江华县的大冲源、砍连冲、月亮水和高崎等地建立了四个了望台。贫农青年刘兴坤刚刚接过望远镜,觉得挺新鲜,但过了半个月,就感到一个人日日夜夜守在高山上没出息,不安心当护林员了,结果报错了火警。
余德明想:要消灭报火警的差错,首先要消灭思想上的差错,帮助年轻人提高对革命工作的认识。他主动要求领导把培养小刘的任务交给自己。
一个春雨连绵的日子,他忍着阵阵肝痛,翻山越岭走了三十多里,来到大冲源了望台。他从怀里掏出两本毛主席的红宝书,送到刘兴坤的手里,对小刘说:要为革命护好林,首先就要学“老三篇”里的人,“完全”
“彻底”为人民服务。又说:“不懂就学。毛主席在《实践论》里都讲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掌握火警的规律。”第二天,余德明身背干粮,拄着棍子,领着刘兴坤到丛山峻岭中去调查研究,顶风冒雨整整走了十天,踏遍了大冲源了望台周围一百多里的每个山头、每个冲坳,直到刘兴坤完全熟悉了地形,他才满意地回到了自己的台子上。
经过余德明的培养教育,刘兴坤迎着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茁壮成长。去年,他报出四十八次火警,其中就报准了四十六次。广大群众说:“老余带出来的人,就是过得硬。”
余德明为革命操碎了心,吃尽了苦。十几年来,广大群众多次推选他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县、地、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但他一天也没有松懈自己的战斗意志,他说:“我做的离革命的需要还差远着哩,我一定要按毛主席他老人家教导的那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