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洼子生产队苦战二年改变面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11-03
第2版()
专栏:

  洼子生产队苦战二年改变面貌
本报讯 辽宁省本溪县田师付公社洼子生产队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坚决响应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发扬“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苦战二年,迅速改变了低产面貌,一九六九年的粮食产量比一九六七年翻了两番。
洼子生产队浮石遍地,土质瘠薄,四百亩耕地里,纵横交错着一千二百多个大石堆,是一个“铲地锄头叮当响,趟地一步挪三挪”的有名的穷窝。解放后,洼子生产队贫下中农强烈要求改天换地,但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贫下中农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低产面貌一直没有改变,年年吃国家返销粮。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改天换地的战斗激情,象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他们说:“过去我们跟着毛主席打日本鬼子,斗地主,分田地,什么时候也没有落后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一定要立新功,改变吃国家返销粮的局面。”大队党支部根据贫下中农的意见,制订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苦战二年,改变面貌”的规划。
一九六七年秋,搬石堆、拣浮石的战斗打响了。这时,一小撮阶级敌人暗中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拣石头白搭工,不如砍木头、开煤窑来钱快”,煽动社员弃农经商,走资本主义邪路。贫下中农深深懂得:只有先斗垮阶级敌人,才能夺取改天换地的胜利。他们和阶级敌人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狠批弃农经商的资本主义倾向,更加坚定了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的决心。当时队里缺少生产工具,他们牢记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教导,人人动手编筐、削扁担。架起小火炉,自己制作锹、镐等铁具。为了尽快地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他们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日夜不停地干,把一堆堆石头移到地外。共产党员、妇女队长焦桂芹,身患严重的肝病,可是她一直坚持带领妇女拉爬犁捞石头。别人劝她回家休息,她坚决不肯,说:“共产党员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停止战斗!”他们就是这样凭着两个铁肩膀,挑走了一万多方石头,把乱石地变成了良田,还扩大耕地六十亩。一九六八年秋天,这个生产队粮食总产量比历史上最高产量增加八万斤,平均亩产四百多斤,跨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
洼子队贫下中农穷不减志,富不自满,把成绩当作继续革命的新起点。一九六九年,在党的“九大”精神鼓舞下,他们继续移石垫土,平整田地。春天,播种后出现干旱,高粱地里发生严重缺苗、断垄现象。贫下中农提出:一定象解放军战士保卫珍宝岛每一寸土地那样,保住全苗,以实际行动支援世界革命。在生产队干部的带领下,从七、八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全都来到地里。四天时间,栽完九万三千多棵高粱苗。这一年,他们又在严重自然灾害侵袭下,夺得更大丰收,平均亩产猛增到八百二十八斤,向国家交售余粮十多万斤。两年时间里,总产量翻了两番。穷山洼变成了富山洼,成为本溪地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