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走大寨的路,杏现大队变了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1-19
第5版()
专栏:

走大寨的路,杏现大队变了样
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河北省大名县念头公社杏现大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尤其是在党的“九大”胜利召开的一九六九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领导班子越变越强
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产生的杏现大队的领导班子,是一个越干越坚强的班子。
这个领导班子,强就强在带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这个大队的干部每天带领群众坚持天天读,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干部和社员的活思想,选学毛主席语录。晚上收工回来,他们都能主动地认真做好三件事:用毛泽东思想检查当天的工作和思想;按照既定的分工深入到生产队、社员家和牲口棚,辅导群众学习;带头办好自己的家庭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他们天天如此,风雨无阻,有力地带动了全大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党支部委员叶怀林没有文化,但他《毛主席语录》随身带,不管在家里、地里、街头、巷尾,见到识字的人就问。这样一字一字地认,一段一段地学,一点一点地用,如今他不仅能通读“老三篇”,还和群众一起学习了毛主席的哲学著作。一九六八年种麦时,有人说:“石家庄五二小麦是良种,咱们就种这一个品种吧。”叶怀林在支委会上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他说,按照毛主席关于一分为二的教导,每样品种都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如果只种一个品种,遇上不利的自然条件,就会大减产。大家经过研究,采纳了他的意见,因地因时制宜地种了几个优良品种。去年五月虽然遭了风灾,但小麦仍然获得丰收。
这个领导班子,强就强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去年春天花生播种后,每个生产队都剩下了一部分花生种。大队为了扩大再生产,把这部分花生加工成油,准备卖出。究竟往那里卖?干部和广大贫下中农一个心眼,自觉地把油交售给国家。革命干部说:“我们不求卖钱多,只求方向对,要为社会主义干一辈子,不为资本主义干一件事。”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杏现大队一天一天富起来了,到一九六九年,全大队已有储备粮几十万斤,银行存款十几万元,大片大片的树木已成材了。面对这一情况,有个青年社员搞了一个安装自来水、盖办公楼和修柏油马路的改变杏现面貌的规划图。党支部书记杨富贵同志看到这个图纸后,认为方向完全错了。他组织干部、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勤俭建国的方针,并且反复宣传:“一村富了不算富,我们日子好了,一点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传家宝,不能忘记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受苦受难的阶级兄弟。要立足本队,胸怀全局,眼观世界。”他为了使全大队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在全村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开展“富裕了以后怎么办”的大讨论。理越辩越清,路越走越明。广大革命干部和贫下中农一致提出“多投资,多增产,多贡献,解放全人类,消灭帝、修、反”的战斗口号,自觉地开展起为支援世界革命节约一分钱、一两米、一把柴的运动。
这个领导班子,强就强在“三不脱离”的作风越来越扎实了。党支部书记杨富贵和支部委员叶保民都是残废军人,身上都有好几处伤疾,但他们牢记毛主席“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的教导,不怕艰苦,不畏伤疼,带头参加劳动,那里艰苦上那里,那里困难就往那里冲。在杨富贵等同志的带动下,大队、生产队干部都做到了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去年,全大队干部平均参加集体劳动三百三十多天。贫下中农十分满意地说:“我们的好领班,宝书带身边,干活在田间。”
社员群众越变越红
毛泽东思想育新人,万紫千红满园春。老贫农叶科选担负着培育管理桑杈的任务。他一个人看管七千墩,一年四季战斗在桑园里。去年他管的桑杈有一千棵成材,为集体增加收入四千五百多元,又一次被评为五好社员。叶科选牢记毛主席“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为集体、为国家多创造财富。他听说桑叶是药材,在去年下霜以后,就一片一片地拣起来,一共拣了一百五十多斤,整理好后交给队里。他说:“要为革命担千斤,不为自己占毫分。”
象叶科选这样的先进人物,在杏现大队越来越多。贫农社员赵立兴,今年七十多岁了,儿孙满堂劳力多,日子过得很宽裕。文化大革命以前,不论家里事、队里事和国家大事,他都不放在心上,一心一意想坐享清福度晚年。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了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懂得了为啥活着的革命道理。他在家里再也呆不住了,便走上街头、田间,宣传毛泽东思想,向青年人忆阶级苦、民族恨,谈贫下中农的家谱。去年年初,在他一再要求下,队委会决定让他看管果树。杏花还没有开,他就搬到树林里住。这位老人从享清福到积极为队上干活的变化,感动了许多人。有人问他:“你这么大年纪,还和小伙子一样,经常风里雨里,那里来的这股劲呀?”他豪迈地回答说:“读了毛主席的书,肃清了刘少奇的毒,我要活到老,跟毛主席革命到老。”
毛泽东思想觉悟越高,对“私”字斗得越狠,“公”字立得越牢。一天,贫农社员梁九菊老大娘家里来了客人,做饭没有引火柴,顺手从队里拿了六、七棵秫秸。她走到半路又觉得不对,心里想,你拿一把,我拿一把,就会把集体财产拿光;你添一砖,我添一瓦,就能盖起社会主义大厦。想到这里,她把秫秸送回原处,并在学习班里狠斗了自己的“私”字一闪念。
杏现大队的贫下中农就是这样:小事不忘大方向,苗头看到大问题,一举一动干的是社会主义,一草一木联想到世界革命。
杏现面貌越变越新
班子强,社员红,杏现大队面貌越变越新。过去这里是:村南老碱坡,村北大沙窝,村西柴河洼,村东荒草多,是一个风沙成灾,低产薄收的穷地方。现在是:荒沙滩变成米粮仓,骡马成群猪满圈,林木成荫花果香,成为邯郸地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一九六九年,三千亩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六百二十五斤,比文化大革命前翻了一番。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八年,杏现大队共交售给国家一百万斤粮食,去年一年交售余粮五十二万斤,还做到了队队有储备,户户有余粮。
杏现大队面貌的改变,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同天斗、同地斗、同阶级敌人斗的结果。水是农业的命脉。杏现地上缺水,贫下中农就向地下要水,自力更生打机井。一九六五年,他们提出打机井的计划时,一小撮阶级敌人就在背后吹冷风,胡说什么“沙地难过流沙关,打不成机井白费钱。”贫下中农顶住了妖风,坚决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己动手,排除困难,没有砖自己烧,没有井管自己造,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艰苦奋斗创奇迹。到一九六九年底,已打成机井十五眼,开挖排水渠六华里,基本上实现了旱涝保丰收。
大兴水利之后,又提出了平整土地的艰巨任务。大队党支部带领贫下中农不管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人人带着干粮,拿着工具,每天天不明就出工,摸黑回家。地冻得梆梆硬,一镐下去只见一道白印。但是,他们说:“大寨人能开山凿石,我们就能打开冻土。”经过艰苦奋斗,他们削平了一百个大大小小的沙丘,填平了五个一里多长的大沟,平整土地两千亩。
想过去,看现在,杏现大队的干部、群众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杏现能有今天,全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领航,功劳归于伟大领袖毛主席,归于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