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阅读
  • 0回复

自力更生绘新图——记湖南省新邵县石马江流域人民建设水轮泵站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1-28
第3版()
专栏:

自力更生绘新图
——记湖南省新邵县石马江流域人民建设水轮泵站的事迹
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湖南省新邵县石马江流域广大革命群众和革命干部,发扬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一百二十华里长的石马江上,拦河筑起了七十八座石坝,安装中、小型水轮泵一百九十七台,把石马江水引上了山,使沿河两岸七万多亩田土得到了自流灌溉,粮食由过去平均亩产三、四百斤提高到八百多斤。一九六八年和一九六九年,这个地区除了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外,还多卖给国家二百九十万斤余粮。许多中、小型水轮泵站的建成,为这个地区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在,每个水泵站都安装了碾米、磨粉、轧花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沿江地区已有三千多农户安装了电灯,有的地方还办起了农业机械修配厂和小型广播站。
解放前,石马江沿岸是一个
“十有九年闹灾荒”的老旱区。那时,虽然河水一年四季长流不息,但由于河低岸高,沿河两岸的田地却得不到灌溉。解放后,虽然经过多次治理,但石马江水利面貌未能得到彻底改变,农业生产仍然经常受到干旱的威胁。
一九六四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极大地鼓舞了石马江流域的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他们豪迈地提出:“愚公能移山,大寨贫下中农能治沟治坡,我们也一定能够叫河水上山!”他们决心学习外地经验,拦河筑坝,修建投资少、成本低、收效快的水轮泵站,引水上山,改变干旱面貌,提高粮食产量。
就在这时,水利部门的资产阶级技术“权威”跳出来横加干涉,断言:“石马江淤沙厚,建坝不牢;流量小,搞不得水轮泵。”他们闭门造车,抛出了两个“贪大求洋”的水利建设方案。这两个方案都需要国家投资几百万元,至少要五、六年才能完成。这两个方案一出笼,就立刻遭到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的坚决抵制。他们说:“这种不从实际出发,少慢差费的事我们坚决不干。”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教导,组织了一个由老贫农、革命干部和革命技术人员组成的“三结合”调查小组,跋山涉水,对沿江的地形、水源、流量、雨情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得到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的结果表明,石马江完全可以节节筑坝,安装水轮泵。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石马江流域的九十九个生产大队,出动两万八千多民工,打响了开发石马江的战斗。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器材自己造,没有技术力量自己培养,把一切都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他们说:“我们有了毛泽东思想,有了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就敢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天大的困难也能战胜!”
新田铺公社皂角塘村,两个只有一百零二人的小生产队,在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器材的情况下,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石马江上筑起一座拦河石坝,安装上水轮泵,把清清的流水送上几十米高的山岗,使多年来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粮食平均亩产由二百八十多斤跃到九百六十斤。
英雄的皂角塘人民,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建设水轮泵站的光辉大道。在石马江流域的水利建设中,有百分之八十九的资金是社、队自筹的,全部工程都是附近的社员群众自己动手建成的。
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向新水轮泵站建成后,需要架设一条十米高、二百二十米长的钢丝网薄壳水泥渡槽,才能将河水引上山。当时,既没有技术员,又没有机械设备。有些因循守旧的人,不相信几个“泥脚杆子”能修好这么大的渡槽,主张修一条土台圳代替渡槽。贫下中农一合计,那样做需要十几万个工,还会毁坏一大片良田,决心用土办法把钢丝网薄壳水泥渡槽制造出来。刚一动工,困难就接踵而来。开始织钢丝网时,六个人一天只能织一米长。这时,工地上唯一的一个在县里受过半个月技术训练的回乡知识青年、农民技术员邓旭,和贫下中农一道琢磨、研究,民工们三、五人一伙,七、八个一群,动脑筋,想办法。他们从农村的土织布机的构造中得到启发,试制了一台木制钢丝机,提高工效十多倍,很快把长达二百二十米的钢丝网薄壳水泥渡槽制成了。接着,又制成了钢筋水泥支架。
但是,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条件下,怎样把又长又重的水泥支架吊起来竖立在二百米长的一个水平线上?怎样把一吨多重的水泥渡槽进行高空吊装呢?有的人说:“还是向上级打报告,调部吊车来吧!”贫下中农不同意这样做。他们说:“一个吊车每小时要花十多元,架好渡槽,就得花几千元。我们不搞那洋办法,还是土法上马!”于是,一个人人献计谋、个个搞革新的活动开展起来了。邓旭和民工们一起研究,制成一部土吊车,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一节一节地吊上去。土吊车不能保持渡槽的平衡,他们就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站在悬吊在空中的渡槽上找平衡,终于胜利完成了高空吊装渡槽的任务。
心中有了红太阳,千难万险也敢上。战斗在石马江流域水利工地的民工们,为了制服石马江,战险恶,破难关,夺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抢在洪水之前筑好红星坝基,急需大量的块石。岩山岭的“石罩”上是一个取料石的好场所。可是,这悬岩底下却是湍急奔流的深潭。人们上去取石,稍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险。这时,民兵温能志挺身而出,带领两个青年社员登上岩山岭,来到“石罩”边。绝壁无处立足,他们用绳子悬空吊了一根杉木,站在木头上,一手拿钢钎,一手抡铁锤,敲打着坚硬的岩石。一次,温能志发现陡峭的采石场上一块炸裂的巨石有掉下去的危险,威胁着地下作业的民工的生命。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去排除险石。红卫坝在进行排水清基工程时,抽水机的莲蓬头突然被泥沙淤塞,需要立即下到三米深的河底去抢修。这时,正是寒冬腊月,围堰里结了一层薄冰。大队党支部书记肖良庭眼看施工将要受到影响,一个箭步冲出人前,脱下棉衣,纵身跳入水中,沉着地抢修。十分钟、二十分钟过去了,他的嘴冻紫了,手脚也麻木了,但他以惊人的毅力继续在水中战斗,终于把抽水机修好,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经过广大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的艰苦奋战,石马江流域展现出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现在的石马江上,一道道拦河石坝把河水截断,一座座水轮泵站在江畔矗立,一根根输水管把河水送上几十米高的山岗。石马江两岸,群众自制的输水管、渡槽、倒虹吸管翻山越岭,新开的台圳、渠道密布山坡田野,把三千多眼山塘水井,七座小型水库连成了一个整体,自流灌溉着新田铺、言栗、小塘等七个公社的梯田。石马江流域的干旱历史从此结束了,人们千遍万遍地欢呼,“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自力更生精神万岁!”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