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时时依靠群众 事事请教群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2-09
第4版()
专栏:

时时依靠群众 事事请教群众
中共湖北省云梦县委,遵照毛主席关于“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的伟大教导,发扬党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风,在去年一年里,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先后进行了十一次开门整风,做到时时依靠群众,事事请教群众,保证了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正确执行。
云梦县委围绕着“学大寨学什么”的问题,一度发生分歧。有人主张学大寨抓开荒、抓改田、抓扩大面积,实现粮棉丰收;多数成员主张学大寨抓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促进生产大发展。两种意见一时统一不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开门整风,请来群众当老师。在整风会上,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关于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的论述。许多群众联系斗争的实际,摆出了领导上只抓生产、不抓政治,只抓栽秧划线、不抓两条路线斗争所造成的恶果。群众代表们尖锐地指出:只抓开荒改田,不抓两条路线斗争,这是抓了“生产线”,丢了“生命线”。这样做,就会滑到邪路上去。
群众的意见,帮助领导成员很快统一了思想认识,迅速拨正了船头。后来他们狠抓“一打三反”运动,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全县贫下中农把田头当作活学活用“老三篇”的课堂,革命大批判的战场,用革命带动生产,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的新高潮。
六月初,正当全县早稻、棉花茁壮生长,形势喜人的时候,突然连降两场暴雨,全县淹没了一半农田。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有的领导成员对实现粮棉双丰收产生了悲观、动摇情绪,说什么“连吃了两年灾害的苦头,今年又挨了重重的一榔头。”“今年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向上级打报告,要种子,要贷款,准备翻棉种粮。有的领导成员不赞成这种做法,但是,对于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灾害,也没把握。
怎么办?县委会主要负责人迈开双脚,深入到受灾严重的和平、石羊、新店等公社去调查了解。他们亲眼看到了广大贫下中农和基层干部战天斗地,抗灾自救的动人情景。和平公社钟垸大队是个连续三年受灾的大队,全队干部和社员群众,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排渍抗灾,年年不要国家支援,还对国家作了不少贡献。这次又受重灾,他们以大寨的贫下中农为榜样,活学活用“老三篇”,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男女老少齐上阵,大人用水车,小孩用瓢盆,白天干了晚上干,立志要把渍水排干。
县委请这些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贫下中农和基层干部的代表,给领导成员上路线教育课。贫下中农和基层干部指出:在灾害面前,是两眼向上、依靠国家,还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能救的棉苗不救,翻棉改粮,搞“自由种植”,还是从全局出发,抗灾救苗,确保国家的计划种植面积,这是两种思想、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新店、石羊公社的贫下中农和基层干部代表们说:“不怕生产受灾,只怕思想受灾;不怕灾情大,只怕领导思想开了岔。”群众的批评坚定了领导干部抗灾的信心,收回了要国家救济的计划。他们纷纷深入第一线,领导全县人民打了一场排渍救苗、抗灾夺丰收的人民战争,基本上完成了全县粮、棉种植计划。
为了根除渍水灾害,彻底改变云梦的自然面貌,县委的多数成员主张对全县旧有水系进行一次全面的治理,提出了在一年中实现“四改一化”(即四条河改道和一个湖区渠网化)的规划。有的成员凭着他们的老经验,扳着指头一算,工程比历史上任何一年都大得多,说这是“急躁冒进”,主张慢慢来。是迅速改变面貌,还是慢慢来?在这举棋不定的时候,他们又请来贫下中农。广大群众一听到领导成员中有人主张治水慢慢来,立刻批评说:这些同志是用老眼光看新问题,看不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的力量。他们摆事实,谈经验,说明这项规划是可以提早实现的。
到会的贫下中农高举革命大批判的旗帜,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爬行主义”和“专家治水”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使县领导班子的同志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坚定了在一年内实现“四改一化”的信心。会后,领导成员纷纷深入到公社、生产大队,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投入治水战斗。目前,全县已经完成土方工程任务的五分之三。
在学大寨,抓根本,夺得粮、棉双丰收的胜利以后,有的生产队干部和社员一度产生了“稻场一片黄,队里粮满仓,学习大寨不用慌”的松劲情绪,放慢了前进的步子。下面出了问题,要从领导班子里找原因。年前,县委再次开门整风,并领导全县群众对“明年怎么办?”的问题,开展了一场大讨论。广大贫下中农、工人、基层干部和各行各业的代表,向县委提了很多宝贵意见。群众尖锐地指出:上级表扬多了,报纸宣传多了,县里一些领导同志就沾沾自喜。群众的松劲情绪,根子在于领导的自满思想。自满思想一冒尖,方向就会偏;自满思想一挡道,革命就离轨。群众的意见,给县委领导成员敲起了警钟。他们和群众代表一起,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以大寨大队和昔阳县为榜样,大找差距,狠斗“满”字。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从县直机关的各条战线抽调了人员,组成一百多个农业学大寨宣传队,派到农村,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很快在全县掀起一个学大寨的群众运动的新高潮,决心在一九七一年争取更大的胜利。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