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反复实践 反复试验 不断革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2-21
第2版()
专栏:

反复实践 反复试验 不断革新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灵城镇火柴厂革命委员会
我们厂以毛主席的“一分为二”的光辉哲学思想为武器,学习大厂的好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大搞技术革新,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前后只用三个月时间,就建成一个小型半机械化工厂,日产火柴两万多盒。工人和贫下中农同志们说,火柴厂是“两论”起的家,政治挂帅开的花。
炒梗是生产火柴的主要工序之一。要炒梗,就要有炒梗炉。我们参观过的一些大厂,炒梗炉都是很复杂的。他们的炒梗桶,是用钢板卷成的。炒梗桶底用钢筋水泥作支架,炉边头建有一个烧煤的锅炉,用电动鼓风给炒桶输送热量。锅炉顶上还安装有蒸馏水塔,解决化胶工序所需的蒸馏水。锅炉边有热水池,用电动抽水。炒梗桶要用大功率的电动机带动。
这一大套设备适合我们这样的小厂吗?有人主张仿照人家搞一套“小洋全”。这个方案刚提出,许多人就说,这样做,在我们这里行不通。我们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的教导,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一致认为模仿人家的办法搞设备的方案,不容易实现。怎么办?我们对大厂那套设备进行分析,它的主要任务是炒梗和制蒸馏水。关于蒸馏水问题,第一,我们灵城造纸厂有蒸馏水;第二,雨水收集起来,用别的方法加工,也可以作蒸馏水使用。蒸馏水的来源有了,就可以把水池、蒸馏水塔省掉。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窍门以后,我们全力以赴打了一场围歼炒梗炉的攻坚战。我们到外单位找来五只穿窟窿的沥青油桶焊接起来代替炒桶,用砖头把锅炉砌在炒桶下,用燃烧木柴加热,用小功率的电动机带动炒梗桶转动,就这样,炒梗炉的架子搭起来了。可是,试产时出现了火柴脱头的现象。我们组织工人学习《实践论》,认识到失败者成功之母和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便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出火柴脱头的现象,是因为炒梗炉炒桶倾斜角度太大,转速快,火柴梗未干就流出来了。厂革委会根据职工意见,进一步改进炒桶。工人同志们轮流钻进炒桶里工作,重新钻了一百多个螺丝孔,装上螺丝,改变倾斜角度,降低转速。当时天气又闷又热,炒梗桶里钻螺丝孔是够难受的。在工人们的努力下,终于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就建成了一个能供应日产近百件火柴的炒梗炉,给多快好省生产火柴闯出了新的路子。
生产火柴,需要刨片切梗,刨切车间是生产火柴的一个重要部门。按大厂的设备需要购买几台大机器。要搞这几台大机器,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厂困难是很多的。为了迅速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迅速进行火柴生产,我们决定自己制造。在兄弟单位的帮助下,经过多次试验,我们首先制成一台刨长条机,生产了第一批火柴。
火柴有了,还要有火柴盒包装。怎样解决刨盒片的问题呢?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反复研究、对照、分析大厂的刨长条机和刨盒片机。刨长条机和刨盒片机之所以能刨出长条和盒片,关键在于运用两种不同的刀架,准确地校对刨刀的角度,除此之外,其他结构基本相同。能不能把两台机合并为一台,既减少工序又适应我们生产的需要?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的伟大教导,摸透这两台机器的原理,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剖这个麻雀。这两台机器大量的机件是齿轮,作用大同小异,可以合并为一套转速齿轮,用汽车的变速箱来代替,这样体积小又轻便。一台能刨盒片和刨长条的两用机,虽然要经常调换刀架和调节刨刀角度,会增加麻烦,但刀架和刨头不笨重,只要扭开几个螺丝钉就可以了,不会因为这项调节工作影响生产。经过分析,我们树立了制造两用机器的信心。
我们在缺少图纸的情况下,反复试验十多次,做出一套刀架,造出几种大小不同的能调换的齿轮。开始试验时,刨出的盒片是半圆形的,厚薄不均匀,有时刨不出纹路,有时又把盒片堵塞在刨刀上,失败了许多次。在种种困难面前,有人又讥笑说:“你们不听劝告,东撞西撞,把手都撞破了。”但是我们不灰心,坐下来找原因,发现是因为缺少一个适合转速频率的齿轮。但这个齿轮,县里不能加工。为了尽快投产,大家决心自己动手锉。工人同志为了锉出一个直径四十多厘米、适合刨片机转速频率的齿轮,整整锉了四天四夜。靠我们的顽强意志,一台新式机器终于造出来了。试产证明,不但效能和大厂的一样良好,而且节约了两万多元。
我们参观学习过的大厂,历来都是用鸭脚木制火柴梗。我们灵山县,鸭脚木较少,不结果的雄性油桐木却很多。油桐木与鸭脚木都具有木质轻软的特点,我们根据就地取材的原则,提出用雄性油桐木制火柴梗的建议。建议刚提出,有的人就摇头摆手,说什么“大厂早已下了死结论,油桐木不能制火柴梗,我们何必再花这份心思呢!”
这个结论果真是定死了吗?毛主席教导说:“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我们认识到,对别人的结论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别人的结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出来的。在新的条件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这些结论的正确与否。
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通过试验的教导,我们大搞利用油桐木制火柴梗的试验。开头我们用幼龄木试制,生产出来的火柴梗弯弯曲曲不能排板。大家不灰心,认真总结经验,再用中龄和老龄木分别采取浸水和不浸水的方法进行试验,同时吸取幼龄木上了炒梗炉就弯曲的教训,十分注意掌握好炒梗的火候,结果两种试验都成功了。就这样,所谓“油桐木不能制火柴梗”的死结论给打破了。
我们运用毛主席的唯物辩证法,从实际出发,一分为二地学习别人的经验,办起了火柴厂,火柴日产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这些都是毛主席哲学思想的胜利。我们决心戒骄戒躁,努力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为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