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队小人少志气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4-24
第3版()
专栏:

武夷山下遍开大寨花
队小人少志气大
福建省建宁县黄坊公社厂下生产队,是个只有九户贫下中农的小生产队,全队四十三人,仅有九个全劳力,七个半劳力。他们认真学大寨,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劈山开渠,兴修水利,把一百多亩“望天田”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一九六九年粮食亩产量从历史上最高的四百来斤,猛增到八百多斤,一跃跨过了《纲要》。去年亩产达到八百四十二斤,总产量比一九六九年增长了三成多,实现了一人一头猪,集体经济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厂下生产队的土地,零零星星散布在海拔八百五十米的十五个山沟峡谷里,被人们称为“眉毛丘”、“斗笠田”。这里“清明不断雪,谷雨不断霜”,土质瘦,旱田多,历来产量很低。
一九六九年二月,厂下生产队的贫下中农一遍又一遍地学习“老三篇”,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指示,学习大寨贫下中农改天换地的英雄事迹,树雄心,立壮志,决心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要改变落后面貌,首先要解决高山缺水的问题。共产党员、生产队长张志荣和贫农社员张洪祥怀揣革命红宝书,肩扛锄头,到“杉岭”山上寻找水源,经过几天的反复勘探,终于在“五齿岭”峡谷中找到一股山泉。“五齿岭”自古以来人迹罕到,山高地险,要把水引出来就得开一条通过七个山腰,绕过九道山沟的环山水渠。这对队小人少的厂下生产队来说,任务十分艰巨。生产队干部和贫下中农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教导,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进行了改天换地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厂下生产队的贫下中农有困难,就学习“老三篇”,有问题,就一起商量,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技术干中学。经过二十四天奋战,在“五齿岭”上开凿了一条三里长的环山水渠,胜利地把“杉岭”西边的山泉引到南边的高山梯田,使七十多亩“望天田”得到灌溉。接着,他们又把全队的“眉毛丘”、“斗笠田”铺上了一百多米长的串灌改轮灌的排灌沟。一九六九年粮食夺得了丰收。
一九七○年,厂下生产队的贫下中农发扬继续革命精神,进一步改造了另外三十亩“望天田”,又夺得了粮食的更大丰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