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乌龙江心围沙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4-24
第3版()
专栏:

乌龙江心围沙洲
在滚滚的乌龙江江心,有个名叫官产洲的沙洲,一年以前,它还是涨潮一片水,落潮一片滩,连野草也很少生长的地方。一年后,一条高三米半,底宽十四米,长三千一百多米的环洲堤坝,就象一条巨大的铁链,紧紧锁住了波涛滚滚的乌龙江,拦住了从入海口倒涌上来的潮水,沙洲变成了良田,稻浪起伏,好一派丰收景象。福建省福州市郊朝阳公社浦口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看到这一派喜人景象,都高兴地说,这是毛主席“农业学大寨”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鼓舞我们向官产洲宣战,一举摘掉了缺粮帽子,跨进了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行列。
浦口大队位于乌龙江畔,过去,每人仅有一分八厘耕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每年都要国家供应几十万斤商品粮。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提高了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决心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抛掉缺粮队帽子。
浦口大队要抛掉缺粮帽子,扩大耕地面积是关键。他们决心向乌龙江江心的官产洲开战,在洲上筑起堤坝,改造沙洲,让它献出粮食来。去年年初,一支六百多人组成的劳动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官产洲,打响了向沙洲夺地,要乌龙江献粮的战斗。他们就地取沙,从四、五里外的山里抬来石头,艰苦奋斗四十多天,没花国家一分钱,就筑起了环洲堤坝,围地三百三十亩。
但是,要使堤内三百三十亩沙地改造成良田,一定要赶在春耕前建好两个长十五米、宽六十厘米的涵洞代水闸。这时,有人说:“建涵洞不比筑堤造田靠力气,这要专家设计才行。”
是自力更生靠群众还是依赖“专家”?这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大队党支部组织干部、群众狠批了刘少奇的“专家路线”,成立了由干部、老贫农、土木石匠参加的“三结合”小组,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经过艰苦奋战,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涵洞工程。
浦口大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还大搞平整沙川,挑河泥改造土壤,及时插下了早稻,迎来了七十年代的第一年丰收,三百多亩耕地早稻平均亩产九百零七斤,晚稻平均亩产七百零四斤,两季合计亩产达到一千六百一十一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